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两则案例引出的问题 | 第10-11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欺诈性抚养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7页 |
2.1 学界对欺诈性抚养的三种定义 | 第14页 |
2.2 本文对欺诈性抚养的定义 | 第14-15页 |
2.3 欺诈性抚养的特征 | 第15-17页 |
3 欺诈性抚养的法律性质 | 第17-25页 |
3.1 关于欺诈性抚养法律性质的争议 | 第17-18页 |
3.2 对上述争议的评析 | 第18-20页 |
3.2.1 前四种学说各有缺陷 | 第18-19页 |
3.2.2 欺诈性抚养的性质应为侵权行为 | 第19-20页 |
3.3 欺诈性抚养侵权的一般要件 | 第20-21页 |
3.3.1 欺诈性抚养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20页 |
3.3.2 欺诈性抚养侵权的排除要件 | 第20-21页 |
3.4 欺诈性抚养侵犯的民事权利分析 | 第21-25页 |
4 欺诈性抚养的抚养费返还问题 | 第25-32页 |
4.1 抚养费返还的法理依据 | 第25-28页 |
4.2 同居和婚姻存续期间的抚养费返还 | 第28-32页 |
4.2.1 实务中的几种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4.2.2 对抚养费返还的一些立法建议 | 第30-32页 |
5 欺诈性抚养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 第32-41页 |
5.1 在欺诈性抚养案件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 第32-34页 |
5.1.1 侵权行为造成了受害者极大的精神痛苦 | 第32-33页 |
5.1.2 精神损害赔偿有抚慰、补偿、惩罚之功能 | 第33页 |
5.1.3 贯彻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主义 | 第33-34页 |
5.2 欺诈性抚养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 第34-41页 |
5.2.1 确定精神赔偿数额的现有法律规定 | 第34-35页 |
5.2.2 确定欺诈性抚养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参考因素 | 第35-37页 |
5.2.3 欺诈性抚养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基数和上限分析 | 第37-41页 |
6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