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1章 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概述 | 第10-20页 |
1.1 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 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 第11-13页 |
1.3 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必要性和价值分析 | 第13-17页 |
1.3.1 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3.2 交通肇事案适用刑事和解的价值分析 | 第14-17页 |
1.4 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应遵循的原则 | 第17-20页 |
1.4.1 平等原则 | 第17-18页 |
1.4.2 自愿原则 | 第18页 |
1.4.3 公共利益保护原则 | 第18-20页 |
第2章 国外有关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立法实践及比较分析 | 第20-26页 |
2.1 国外有关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立法实践 | 第20-23页 |
2.1.1 美国 | 第20-21页 |
2.1.2 英国 | 第21页 |
2.1.3 法国 | 第21-22页 |
2.1.4 德国 | 第22-23页 |
2.1.5 俄罗斯 | 第23页 |
2.2 国外有关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比较分析 | 第23-26页 |
2.2.1 核心价值一致 | 第24页 |
2.2.2 希冀达成的目标类似 | 第24页 |
2.2.3 适用和解的条件和程序基本相同 | 第24页 |
2.2.4 对主持人员的要求相当 | 第24-25页 |
2.2.5 和解的效果相同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实践模式及问题分析 | 第26-33页 |
3.1 我国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实践模式 | 第26-29页 |
3.1.1 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模式 | 第26-27页 |
3.1.2 司法调解模式 | 第27-28页 |
3.1.3“检调对接”模式 | 第28-29页 |
3.2 我国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3.2.1 适用范围和条件不明确 | 第29-30页 |
3.2.2 各适用阶段的效力不同 | 第30-31页 |
3.2.3 启动主体不明确 | 第31-32页 |
3.2.4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 第32页 |
3.2.5 相应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交通肇事案刑事和解的完善建议 | 第33-40页 |
4.1 明确和解的范围与条件 | 第33-35页 |
4.1.1 符合案件范围 | 第33-34页 |
4.1.2 加害人真心悔过 | 第34页 |
4.1.3 加害人与被害人平等自愿和解 | 第34-35页 |
4.2 增强侦查阶段和解的效力 | 第35-36页 |
4.3 明确和解的启动主体 | 第36-37页 |
4.4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 第37页 |
4.5 建立和完善相应司法配套机制 | 第37-40页 |
4.5.1 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制度 | 第37-38页 |
4.5.2 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38页 |
4.5.3 建立加害人社会服务制度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