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海运履约方概述 | 第9-17页 |
(一) 海运履约方概念和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1.海运履约方的概念 | 第9-10页 |
2.海运履约方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二) 海运履约方概念和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第11-14页 |
1.海运履约方概念与《汉堡规则》中的"实际承运人"概念比较 | 第11-13页 |
2.海运履约方概念与1999《美国运输法草案》中的"履约承运人"、"海上承运人"概念 | 第13-14页 |
(三) 海运履约方的特征 | 第14-17页 |
1.海运履约方的活动区域在装货港到卸货港之间 | 第14-15页 |
2.海运履约方从事的活动与承运人的合同义务有关 | 第15-16页 |
3.海运履约方与承运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合同关系 | 第16页 |
4."海运履约方"不包括有托运人、单证托运人、控制方或者收货人直接或者间接委托的任何人 | 第16-17页 |
二、我国现行相关制度及构建我国海运履约方制度的障碍 | 第17-26页 |
(一) 我国目前相关制度和海运履约方制度的差别 | 第17-20页 |
1.我国目前相关制度 | 第17-18页 |
2.我国相关的规定与海运履约方制度的差别 | 第18-20页 |
(二)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1."喜马拉雅条款"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争议 | 第20-21页 |
2.实际承运人制度中的争议 | 第21-24页 |
(三) 构建我国海运履约方制度的困难 | 第24-26页 |
1.港口经营人责任限制问题 | 第24-26页 |
2.中间海运履约方问题 | 第26页 |
三、建立我国海运履约方制度的策略 | 第26-32页 |
(一) 建立我国海运履约方制度的几种方案 | 第26-29页 |
1.加入公约并建立海运履约方制度 | 第27页 |
2.不加入公约,但在我国《海商法》中引入海运履约方制度 | 第27-28页 |
3.我国可以部分接受海运履约方制度 | 第28-29页 |
(二) 建立我国海运履约方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9-30页 |
1.我国司法实践中应认定"喜马拉雅条款"的效力 | 第29-30页 |
2.在海商法领域突破现有法学理论的束缚 | 第30页 |
(三) 建立我国海运履约方制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