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五年制高职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分析以及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2页
    2.1 五年制高职生第12页
    2.2 生命意义感第12-15页
        2.2.1 生命意义感概念第12-13页
        2.2.2 生命意义感测量工具第13-14页
        2.2.3 生命意义感研究现状第14-15页
    2.3 自我同一性第15-18页
        2.3.1 自我同一性概念第15-16页
        2.3.2 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第16-17页
        2.3.3 自我同一性研究现状第17-18页
    2.4 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第18-19页
    2.5 团体心理辅导第19-20页
        2.5.1 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第19页
        2.5.2 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理论第19-20页
    2.6 国内关于生命意义感的团体心理辅导第20-22页
3 五年制高职生生命意义感和自我同一性现状分析第22-31页
    3.1 研究假设第22页
    3.2 研究设计第22-23页
        3.2.1 研究方法第22页
        3.2.2 研究对象第22页
        3.2.3 研究工具第22-23页
        3.2.4 研究过程第23页
        3.2.5 数据处理第23页
    3.3 研究结果第23-28页
        3.3.1 被试基本信息第23-24页
        3.3.2 生命意义感测查结果第24-27页
        3.3.3 自我同一性测查结果第27-28页
    3.4 讨论第28-31页
        3.4.1 五年制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特点第28-29页
        3.4.2 五年制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现状特点第29-31页
4 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分析第31-35页
    4.1 研究假设第31页
    4.2 研究设计第31页
    4.3 研究结果第31-34页
        4.3.1 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检验第31-32页
        4.3.2 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检验第32-34页
    4.4 讨论第34-35页
5 五年制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第35-42页
    5.1 研究假设第35页
    5.2 研究设计第35-38页
        5.2.1 研究对象第35页
        5.2.2 研究工具第35页
        5.2.3 干预设计第35-36页
        5.2.4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理论依据第36页
        5.2.5 干预过程第36-38页
        5.2.6 数据处理第38页
    5.3 研究结果第38-40页
        5.3.1 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命意义感前测差异检验第39页
        5.3.2 干预组生命意义感后测和前测的差异检验第39页
        5.3.3 对照组生命意义感后测和前测的差异检验第39-40页
        5.3.4 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命意义感后测-前测差量差异检验第40页
    5.4 讨论第40-42页
6 研究总结第42-44页
    6.1 结论第42页
    6.2 建议第42-43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0页
附录第50-56页
    附录1 高职生生命意义感量表第50-52页
    附录2 自我同一性量表第52-53页
    附录3 团体辅导满意度调查第53-54页
    附录4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照第54-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明市紫东苑幼儿园室内设计
下一篇:不同植物精油及其浓度对改善大学生网瘾和抑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