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SO_2气体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1.1.1 SO_2气体的来源 | 第12页 |
1.1.2 SO_2气体的危害 | 第12-14页 |
1.2 烟气脱硫方法 | 第14-15页 |
1.3 过渡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SO_2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3.1 烟气脱硫的离子体系 | 第15-19页 |
1.3.1.1 单过渡金属离子体系 | 第15-17页 |
1.3.1.2 复合过渡金属离子体系 | 第17页 |
1.3.1.3 过渡金属“离子液体” | 第17-19页 |
1.3.2 矿浆烟气脱硫 | 第19-22页 |
1.3.2.1 煤矿浆脱硫 | 第19-20页 |
1.3.2.2 软锰矿浆脱硫 | 第20-21页 |
1.3.2.3 磷矿浆脱硫 | 第21-22页 |
1.3.3 液相催化氧化SO_2在实际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3.1 湿法冶金领域 | 第22页 |
1.3.3.2 大气化学领域 | 第22-23页 |
1.3.3.3 化学工程领域 | 第23页 |
1.4 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SO_2的机理研究 | 第23-27页 |
1.4.1 Fe~(3+)/Fe~(2+)催化氧化S(IV)的反应机理 | 第24-26页 |
1.4.2 Mn~(2+)催化氧化S(IV)的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1.5 磷矿浆脱硫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6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30-34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2.2 实验设计思路与步骤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金属离子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34-54页 |
3.1 硫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 第34-35页 |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35页 |
3.3 无催化氧化S(IV)的研究 | 第35-38页 |
3.3.1 S(IV)浓度对S(IV)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不同温度对S(IV)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单金属离子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38-50页 |
3.4.1 Fe~(3+)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38-40页 |
3.4.2 Fe~(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40-42页 |
3.4.3 Mn~(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42-44页 |
3.4.4 Mg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44-46页 |
3.4.5 Al~(3+)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46-48页 |
3.4.6 Cu~(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48-50页 |
3.5 金属离子对液相氧化S(IV)的活性比较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复合金属离子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54-68页 |
4.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54页 |
4.2 复合金属离子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54-66页 |
4.2.1 Fe~(3+)-Mn~(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54-56页 |
4.2.2 Fe~(3+)-Cu~(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56-58页 |
4.2.3 Mn~(2+)-Cu~(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58-59页 |
4.2.4 Fe~(3+)-Al~(3+)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59-61页 |
4.2.5 Mn~(2+)-Al~(3+)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61-63页 |
4.2.6 Fe~(3+)-Mg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63-64页 |
4.2.7 Mn~(2+)-Mg2+对液相氧化S(IV)的影响研究 | 第64-66页 |
4.3 单一金属离子与复合金属离子间活化能的比较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磷矿浆湿法烟气脱硫动力学的研究 | 第68-88页 |
5.1 SO_2气液传质的研究 | 第68-76页 |
5.1.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68-70页 |
5.1.1.1 实验装置 | 第68-69页 |
5.1.1.2 分析方法 | 第69页 |
5.1.1.3 SO_2吸收速率的计算 | 第69页 |
5.1.1.4 反应级数的计算 | 第69-70页 |
5.1.2 O_2浓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5.1.2.1 O_2浓度对液相溶解氧的影响 | 第70-71页 |
5.1.2.2 O_2浓度对液相S(IV)和S(VI)的影响 | 第71-72页 |
5.1.2.3 O_2浓度对SO_2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72页 |
5.1.3 SO_2浓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5.1.3.1 SO_2浓度对液相溶解氧的影响 | 第73页 |
5.1.3.2 SO_2浓度对液相S(IV)和S(VI)的影响 | 第73-74页 |
5.1.3.3 SO_2浓度对SO_2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74页 |
5.1.4 液相温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5.1.4.1 液相温度对液相溶解氧的影响 | 第74-75页 |
5.1.4.2 液相温度对液相S(IV)和S(VI)的影响 | 第75-76页 |
5.1.4.3 液相温度对SO_2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76页 |
5.2 液相氧化S(IV)速率的计算 | 第76-79页 |
5.2.1 磷矿浆脱硫析出的金属离子含量 | 第76-78页 |
5.2.2 液相氧化S(IV)速率的计算 | 第78-79页 |
5.3 酸分解磷矿的研究 | 第79-82页 |
5.3.1 实验装置 | 第79页 |
5.3.2 酸浓度对硫酸根消耗速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3 搅拌转速对硫酸根消耗速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4 温度对硫酸根消耗速率的影响 | 第81页 |
5.3.5 含固量对硫酸根消耗速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6 硫酸根消耗速率的计算 | 第82页 |
5.4 三阶段反应速率的比较 | 第82-83页 |
5.5 速率控制步骤的确定 | 第83页 |
5.6 速率控制步骤的进一步确定 | 第83-85页 |
5.6.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83页 |
5.6.2 速率控制步骤的判别 | 第83-85页 |
5.7 宏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85-86页 |
5.8 本章小节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创新点 | 第89页 |
6.3 展望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A(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和获得荣誉)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