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博弈论基础及其电力系统工程应用 | 第18-26页 |
2.1 概述 | 第18-19页 |
2.2 博弈论的产生发展及在电力工程的应用 | 第19-21页 |
2.2.1 电力系统规划 | 第19-20页 |
2.2.2 电力系统调度 | 第20页 |
2.2.3 电力系统控制 | 第20页 |
2.2.4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 | 第20-21页 |
2.2.5 需求响应 | 第21页 |
2.3 非合作博弈 | 第21-23页 |
2.3.1 非合作博弈的基本要素与假设 | 第21-22页 |
2.3.2 非合作博弈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4 合作博弈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不平衡功率的多微电网双层博弈调度研究 | 第26-45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双层博弈模型 | 第26-32页 |
3.2.1 上层博弈模型 | 第26-30页 |
3.2.1.1 一般非合作模型 | 第26-27页 |
3.2.1.2 电力交易规则 | 第27-28页 |
3.2.1.3 多微电网配电系统非合作博弈模型 | 第28-30页 |
3.2.2 下层博弈模型 | 第30-32页 |
3.3 基于NSGA-II的最优微电网联盟算法 | 第32-37页 |
3.3.1 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 | 第32-33页 |
3.3.2 NSGA-II算法概述 | 第33-35页 |
3.3.2.1 非支配排序 | 第33页 |
3.3.2.2 拥挤距离的计算 | 第33-34页 |
3.3.2.3 精英保留策略 | 第34页 |
3.3.2.4 遗传算子的设计 | 第34-35页 |
3.3.3 微电网最优联盟算法 | 第35-37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37-43页 |
3.4.1 基本数据与仿真参数 | 第37页 |
3.4.2 上层博弈仿真结果 | 第37-42页 |
3.4.3 下层博弈仿真结果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考虑可控发电单元的多微电网双层博弈调度研究 | 第45-60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双层博弈模型 | 第45-49页 |
4.2.1 上层博弈模型 | 第45-47页 |
4.2.2 下层博弈模型 | 第47-48页 |
4.2.3 电力交易规则 | 第48-49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9-59页 |
4.3.1 系统说明与仿真参数 | 第49-50页 |
4.3.2 上层博弈仿真结果 | 第50-55页 |
4.3.3 下层博弈仿真结果 | 第55-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本地微网优化的多种架构双层博弈调度研究 | 第60-79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分布式发电单元数学模型 | 第60-63页 |
5.2.1 风力发电机模型 | 第60-61页 |
5.2.2 光伏电池模型 | 第61-62页 |
5.2.3 燃料电池模型 | 第62页 |
5.2.4 微型燃气轮机模型 | 第62-63页 |
5.2.5 储能装置模型 | 第63页 |
5.3 .微电网的两层优化调度 | 第63-67页 |
5.3.1 微电网优化调度联盟博弈架构 | 第63-64页 |
5.3.2 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64-67页 |
5.3.3 微电网优化调度的运行策略 | 第67页 |
5.4 NSGA-II算法的修正 | 第67-68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68-78页 |
5.5.1 微电网结构和参数 | 第68-71页 |
5.5.2 双层架构一仿真结果 | 第71-74页 |
5.5.2.1 不同运行策略下的系统出力优化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5.2.2 联盟博弈调度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5.3 双层架构二仿真结果 | 第74-77页 |
5.5.3.1 不同运行策略下的系统出力优化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5.3.2 联盟博弈调度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5.5.4 双层架构比较 | 第77-78页 |
5.5.4.1 架构适用性 | 第77页 |
5.5.4.2 计算时间 | 第77页 |
5.5.4.3 目标函数值 | 第77-78页 |
5.5.4.4 联盟结果 | 第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