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文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3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9-3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1-3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7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7-39页 |
1.4.1 创新点 | 第3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7-39页 |
第2章 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 | 第39-6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9-49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 第39-42页 |
2.1.2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 第42-47页 |
2.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 | 第47-49页 |
2.2 实践条件 | 第49-61页 |
2.2.1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 | 第50-54页 |
2.2.2 东北地域文化 | 第54-61页 |
第3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61-111页 |
3.1 物质文化 | 第61-81页 |
3.1.1 饮食 | 第61-63页 |
3.1.2 被服生产 | 第63-70页 |
3.1.3 “密营”建设 | 第70-73页 |
3.1.4 地下交通 | 第73-77页 |
3.1.5 医疗卫生 | 第77-81页 |
3.2 制度文化 | 第81-101页 |
3.2.1 政治思想工作 | 第81-85页 |
3.2.2 政治制度建设 | 第85-89页 |
3.2.3 军事制度工作 | 第89-96页 |
3.2.4 政治军事学校与干部培训 | 第96-101页 |
3.3 精神文化 | 第101-111页 |
3.3.1 抗日文学 | 第101-105页 |
3.3.2 革命歌曲 | 第105-108页 |
3.3.3 进步报刊 | 第108-111页 |
第4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111-131页 |
4.1 革命性 | 第111-116页 |
4.1.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第111-113页 |
4.1.2 服务于战争的时代精神 | 第113-116页 |
4.2 地域性 | 第116-119页 |
4.2.1 鲜明的自然地理特色 | 第116-118页 |
4.2.2 兼容并包的民族融合性 | 第118-119页 |
4.3 群众性 | 第119-124页 |
4.3.1 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 第120-122页 |
4.3.2 “军爱民、民拥军”的情怀 | 第122-124页 |
4.4 国际性 | 第124-131页 |
4.4.1 中朝两国文化的交融 | 第124-126页 |
4.4.2 中苏之间的文化交流 | 第126-131页 |
第5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 第131-153页 |
5.1 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 | 第131-139页 |
5.1.1 团结和争取了抗日同盟者 | 第131-135页 |
5.1.2 激励和鼓舞了前方抗日将士 | 第135-137页 |
5.1.3 揭露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 第137-139页 |
5.2 东北抗联文化的时代价值 | 第139-153页 |
5.2.1 丰富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内容 | 第139-142页 |
5.2.2 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 | 第142-145页 |
5.2.3 为深化军队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 第145-148页 |
5.2.4 引领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 第148-149页 |
5.2.5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精神动力 | 第149-153页 |
结语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7-169页 |
后记 | 第169-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