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基坑支护桩的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岩溶地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基坑支护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4 溶洞工程问题处理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坑支护桩稳定性分析 | 第28-38页 |
2.1 基坑支护桩稳定性计算 | 第28-34页 |
2.1.1 整体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28-29页 |
2.1.2 抗倾覆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29页 |
2.1.3 抗隆起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29-31页 |
2.1.4 沉降计算 | 第31-34页 |
2.2 基坑支护桩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2.2.1 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34页 |
2.2.2 基坑支护桩的特性参数 | 第34-35页 |
2.2.3 其他因素 | 第35页 |
2.3 溶洞与支护桩相对位置关系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岩溶区基坑支护桩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38-56页 |
3.1 工程简介 | 第38-40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8页 |
3.1.2 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40页 |
3.1.3 岩溶地质评价 | 第40页 |
3.2 三维有限元模拟 | 第40-46页 |
3.2.1 几何模型 | 第40-41页 |
3.2.2 基本假设 | 第41页 |
3.2.3 单元类型及本构模型 | 第41-43页 |
3.2.4 网格划分 | 第43-44页 |
3.2.5 基坑开挖施工的模拟 | 第44-46页 |
3.3 基坑开挖支护桩稳定性分析 | 第46-55页 |
3.3.1 支护桩变形 | 第47-52页 |
3.3.2 坑底土体隆起变形 | 第52-53页 |
3.3.3 墙后土体的变形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及对比分析 | 第56-66页 |
4.1 监测的目的 | 第56页 |
4.2 监测的实施 | 第56-58页 |
4.2.1 监测预警值、允许值 | 第56-57页 |
4.2.2 监测仪器及监测精度 | 第57页 |
4.2.3 监测周期及频率 | 第57-58页 |
4.2.4 监测点布置 | 第58页 |
4.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58-61页 |
4.3.1 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WY | 第59页 |
4.3.2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CX | 第59-60页 |
4.3.3 地面沉降DM | 第60-61页 |
4.4 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4.4.1 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WY | 第61-62页 |
4.4.2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CX | 第62-63页 |
4.4.3 地面沉降DM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溶洞相对位置对支护桩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66-93页 |
5.1 溶洞在桩正下方时单因素分析 | 第66-73页 |
5.1.1 溶洞的尺寸大小S的影响 | 第67-68页 |
5.1.2 溶洞与支护桩距离大小L的影响 | 第68-70页 |
5.1.3 桩的嵌固深度I的影响 | 第70-72页 |
5.1.4 支护桩桩径D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 溶洞相对位置影响分析 | 第73-90页 |
5.2.1 溶洞位于主动侧计算分析 | 第73-80页 |
5.2.2 溶洞位于被动侧计算分析 | 第80-88页 |
5.2.3 不同位置溶洞的影响性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5.3 溶洞处理建议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