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团簇科学简介 | 第10-12页 |
1.1.1 团簇—尺寸、性质及用途 | 第10-11页 |
1.1.2 团簇—研究表面活性位点的理想模型 | 第11-12页 |
1.2 团簇研究方法 | 第12-21页 |
1.2.1 实验研究方法 | 第12-19页 |
1.2.1.1 团簇的制备 | 第12-13页 |
1.2.1.2 团簇的探测与表征 | 第13-14页 |
1.2.1.3 团簇的反应性表征 | 第14页 |
1.2.1.4 本论文所涉及仪器装置 | 第14-17页 |
1.2.1.5 关键实验数据获取 | 第17-19页 |
1.2.2 理论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2.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9-20页 |
1.2.2.2 团簇结构优化 | 第20页 |
1.2.2.3 反应路径计算 | 第20-21页 |
1.3 气相金属氧化物团簇 | 第21-25页 |
1.3.1 同核金属氧化物团簇 | 第21-23页 |
1.3.2 异核金属氧化物团簇 | 第23-25页 |
1.4 论文选题背景及工作介绍 | 第25-31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25-30页 |
1.4.1.1 团簇上的H_2活化 | 第25-27页 |
1.4.1.2 团簇上的CO氧化 | 第27-30页 |
1.4.2 工作介绍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金钒异核氧化物团簇AuVO_4~+连续氧化3个H_2 | 第31-41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31-32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2.2 理论方法 | 第32页 |
2.3 实验与理论结果 | 第32-37页 |
2.3.1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2.3.2 理论结果 | 第37页 |
2.4 讨论 | 第37-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CuAl_4O_(7-9)~-以O_2为氧源催化氧化CO | 第41-52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41-42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3.2.2 理论方法 | 第42页 |
3.3 实验与理论结果 | 第42-47页 |
3.3.1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3.2 理论结果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78页 |
附录 | 第78-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