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清热方”治疗肝郁气滞证IBS-C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胃肠动力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26页 |
1 IBS的流行病学 | 第16页 |
2 对IBS-C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6-20页 |
2.1 胃肠动力与IBS-C | 第16-17页 |
2.2 社会行为、心理与IBS-C | 第17页 |
2.3 脑-肠轴学说与IBS-C | 第17-18页 |
2.4 炎性疾病与IBS-C | 第18页 |
2.5 肠道菌群紊乱与IBS-C | 第18-19页 |
2.6 肠道气体、肠神经与IBS-C | 第19页 |
2.7 肠粘膜屏障与IBS-C | 第19-20页 |
2.8 其他 | 第20页 |
3 IBS-C现代医学治疗 | 第20-22页 |
3.1 非药物治疗 | 第20页 |
3.2 药物治疗 | 第20-22页 |
4 中医对IBS-C的认识 | 第22-26页 |
4.1 IBS-C的病因病机 | 第22-24页 |
4.2 对IBS-C证型的认识 | 第24-25页 |
4.3 对IBS-C中医治疗方法的认识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6-4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26页 |
2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4 研宄资料 | 第27-29页 |
4.1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4.2 心理测评:HAMA、HAMD测评表 | 第27页 |
4.3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4.4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第28页 |
4.5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4.6 排除标准 | 第28-29页 |
4.7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第29页 |
5 治疗及观察方法 | 第29-33页 |
5.1 分组 | 第29页 |
5.2 检查方法 | 第29-31页 |
5.3 药物治疗 | 第31页 |
5.4 治疗方法 | 第31页 |
5.5 疗效标准 | 第31-32页 |
5.6 统计学方法 | 第32-33页 |
6 结果 | 第33-42页 |
6.1 250例IBS-C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情况 | 第33-35页 |
6.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5-36页 |
6.3 三组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第36-38页 |
6.4 三组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 第38-4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2-51页 |
1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C的优势 | 第42页 |
2 中医对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第42-44页 |
3 调气清热组方分析 | 第44-45页 |
4 疾病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 | 第45-48页 |
5 OCTT、焦虑抑郁与IBS-C的关系 | 第48页 |
6 浅谈治未病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附表 | 第62-67页 |
缩略词表 | 第67-68页 |
综述 | 第68-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