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 第1-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MC-CDMA 系统中的峰均比问题 | 第14-15页 |
·功放线性化技术 | 第15-16页 |
·信号峰均比抑制技术 | 第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思路、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7-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MC-CDMA 系统基本原理及峰均比问题概述 | 第21-28页 |
·MC-CDMA 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CDMA 技术简介 | 第21页 |
·OFDM 技术简介 | 第21-22页 |
·MC-CDMA 系统模型 | 第22-23页 |
·峰均比问题概述 | 第23-26页 |
·高峰均比的产生原因 | 第23-24页 |
·峰均比的定义 | 第24页 |
·峰均比的理论分布 | 第24-26页 |
·MC-CDMA 系统峰均比分析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于基带预失真的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 | 第28-41页 |
·基带预失真技术概述 | 第28-33页 |
·功率放大器模型 | 第28-29页 |
·预失真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基于查询表的基带预失真技术 | 第30-32页 |
·基于多项式的基带预失真技术 | 第32-33页 |
·基于查询表和多项式的联合基带预失真技术 | 第33-39页 |
·基于查询表和多项式的联合基带预失真系统方案 | 第34-35页 |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编码的MC-CDMA 信号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 | 第41-54页 |
·编码技术 | 第41-44页 |
·概述 | 第41页 |
·基于Golay 互补序列的编码方法 | 第41-43页 |
·编码算法 | 第43-44页 |
·编码效率 | 第44页 |
·多用户联合编码降低MC-CDMA 系统峰均比 | 第44-48页 |
·多用户联合编码方法原理 | 第44-45页 |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45-48页 |
·改进型编码降低MC-CDMA 系统峰均比 | 第48-52页 |
·改进型编码方法原理 | 第48-49页 |
·具体实例 | 第49-50页 |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优选扩频码的MC-CDMA 信号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 | 第54-64页 |
·优选扩频码技术 | 第54-57页 |
·概述 | 第54页 |
·正交扩频码 | 第54-55页 |
·正交扩频码的相关特性与峰均比性能 | 第55-57页 |
·直接优选扩频码降低MC-CDMA 系统峰均比 | 第57-59页 |
·直接优选扩频码方法原理 | 第57页 |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57-59页 |
·扩频码分配方案降低MC-CDMA 系统峰均比 | 第59-62页 |
·扩频码分配方案 | 第60-61页 |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4-66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4页 |
·论文主要贡献 | 第64-65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