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 甘草的理化特性 | 第16-19页 |
3.1 甘草根及根茎的理化特性 | 第16页 |
3.2 甘草茎叶的理化特性 | 第16-17页 |
3.3 甘草饲料的功效 | 第17-19页 |
3.3.1 提高生长性能 | 第17页 |
3.3.2 增强免疫功能 | 第17-18页 |
3.3.3 调节瘤胃发酵 | 第18-19页 |
3.3.4 提高家畜抗病力 | 第19页 |
4 甘草茎叶资源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5 制粒 | 第21-22页 |
6 小结 | 第22页 |
7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3-50页 |
试验一 甘草颗粒饲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 第23-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方案 | 第23-24页 |
1.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4页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4-25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1 制粒工艺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 | 第25-28页 |
2.1.1 影响颗粒成型率的因素 | 第25-26页 |
2.1.2 影响颗粒密度的因素 | 第26页 |
2.1.3 影响颗粒硬度的因素 | 第26页 |
2.1.4 综合平衡分析 | 第26-28页 |
2.5 感官评定草颗粒制粒品质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3.1 不同粉碎粒度对草颗粒成型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饲料原料含水量对颗粒成型性的影响 | 第30页 |
3.3 粘合剂添加量对颗粒成型性的影响 | 第30页 |
4 结论 | 第30-31页 |
试验二 甘草颗粒饲料对羔羊生长性能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3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31页 |
1.2 方法 | 第31-32页 |
1.3 测定指标 | 第32-33页 |
1.3.1 生长性能测定 | 第32页 |
1.3.2 营养物质常规指标测定 | 第32-33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2.1 饲喂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 饲喂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3.1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羔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试验三 甘草茎叶颗粒饲料对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37页 |
1.2 方法 | 第37-38页 |
1.2.1 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1.2.2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2.1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羔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羔羊肉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3.1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羔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羔羊肉品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结论 | 第42-43页 |
试验四 甘草颗粒饲料对羔羊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 第4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43页 |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3页 |
1.3 测定指标 | 第43-44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2.1 饲喂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 饲喂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羊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3.1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羔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不同甘草茎叶添加比例的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羊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2 创新点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