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3 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航班延误 | 第21页 |
2.1.2 航班延误治理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7页 |
3 武汉天河机场航班延误及政府治理现状 | 第27-37页 |
3.1 武汉天河机场航班延误现状及原因 | 第27-30页 |
3.1.1 武汉天河机场情况介绍 | 第27页 |
3.1.2 武汉天河机场航班延误的原因 | 第27-30页 |
3.2 政府在武汉天河机场航班延误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3.2.1 现行空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3.2.2 政府部门行政干预 | 第31-32页 |
3.2.3 对媒体新闻发布沟通监管不到位 | 第32-33页 |
3.2.4 对相关部门引导职能失效 | 第33-34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7页 |
3.3.1 现有民航法规不符合时代需求 | 第34页 |
3.3.2 与上级部门沟通不足 | 第34-35页 |
3.3.3 航空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 | 第35页 |
3.3.4 统一的技术协作平台缺失 | 第35-37页 |
4 国外航班延误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42页 |
4.1 国外航班延误治理的经验 | 第37-40页 |
4.1.1 美国航班延误治理经验 | 第37-39页 |
4.1.2 欧盟航班延误治理经验 | 第39-40页 |
4.2 国外航班延误治理的启示 | 第40-42页 |
4.2.1 完善法律规章完善 | 第40页 |
4.2.2 空域、时刻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40页 |
4.2.3 航空公司规章完备、执行严格 | 第40-41页 |
4.2.4 航班信息及时、透明 | 第41页 |
4.2.5 航班签转机制灵活 | 第41-42页 |
5 武汉天河机场航班延误治理的对策 | 第42-58页 |
5.1 公共治理对策模型 | 第42-47页 |
5.1.1 发挥政府在航班延误问题中的作用 | 第43-46页 |
5.1.2 市场的主体需履行社会的责任 | 第46-47页 |
5.1.3 全社会一起参加难题的破解 | 第47页 |
5.2 发挥政府在航班延误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 第47-53页 |
5.2.1 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 第47-49页 |
5.2.2 深化空管体制改革 | 第49-51页 |
5.2.3 加强航空知识宣传普及 | 第51-52页 |
5.2.4 强化对各部门的监管引导 | 第52-53页 |
5.3 履行航空公司在航班延误治理中的主体责任 | 第53-56页 |
5.3.1 科学编排航班计划 | 第54页 |
5.3.2 建立面向公众的航班延误信息发布机制 | 第54-55页 |
5.3.3 提升机场在航班延误治理中的保障能力 | 第55页 |
5.3.4 发挥空管在航班延误治理中的枢纽作用 | 第55-56页 |
5.4 社会共同参与难题的破解 | 第56-58页 |
5.4.1 倡导消费者、第三方部门参与航班延误治理 | 第56-57页 |
5.4.2 运用“大数据”强化社会管理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