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总体目标 | 第27-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2 总体目标 | 第29页 |
1.4 研究整体思路 | 第29-3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6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及处理 | 第33-4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3-36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33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33-35页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5-36页 |
2.2 数据源 | 第36-38页 |
2.2.1 遥感数据 | 第36-37页 |
2.2.2 非遥感数据 | 第37-38页 |
2.3 遥感图像分类与精度评价 | 第38-40页 |
2.4 非遥感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42-7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3.1.1 土地利用的地带性特征分析方法 | 第42页 |
3.1.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分析 | 第42-43页 |
3.1.3 土地利用变化方位分析 | 第43-44页 |
3.1.4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 第44页 |
3.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44-47页 |
3.3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47-55页 |
3.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3.3.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3.3.3 土地利用在不同方位的变化特征 | 第51-54页 |
3.3.4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 | 第54-55页 |
3.4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55-62页 |
3.4.1 土地利用空间驱动因子的选择 | 第55-56页 |
3.4.2 空间驱动因子的空间化处理 | 第56-60页 |
3.4.3 驱动因子的多重共线性分析 | 第60-62页 |
3.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定量分析 | 第62-69页 |
3.5.1 驱动因子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62-63页 |
3.5.2 Binary Logistic回归的最佳尺度确定 | 第63-64页 |
3.5.3 空间驱动因子回归与结果检验 | 第64-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的土地利用数量测算与控制 | 第71-93页 |
4.1 基本理论 | 第71-73页 |
4.1.1 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概述 | 第71页 |
4.1.2 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71-73页 |
4.2 研究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时间序列选取 | 第73页 |
4.3 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决策变量的选择 | 第73-74页 |
4.4 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约束条件的建立 | 第74-80页 |
4.4.1 土地总面积约束 | 第74-75页 |
4.4.2 总人口约束 | 第75页 |
4.4.3 粮食需求量约束 | 第75-76页 |
4.4.4 耕地保有量约束 | 第76-77页 |
4.4.5 林地面积约束 | 第77页 |
4.4.6 草地面积约束 | 第77-78页 |
4.4.7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束 | 第78-79页 |
4.4.8 水域面积约束 | 第79页 |
4.4.9 土地供应能力约束 | 第79-80页 |
4.4.10 决策量非负约束 | 第80页 |
4.5 多目标函数的构建 | 第80-83页 |
4.5.1 经济价值目标函数 | 第80-82页 |
4.5.2 社会效益目标函数 | 第82-83页 |
4.5.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目标函数 | 第83页 |
4.6 模型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4.7 运行结果与方案分析 | 第88-9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第93-116页 |
5.1 CLUE-S模型基本概况 | 第93-94页 |
5.1.1 模型基本框架 | 第93页 |
5.1.2 模型架构 | 第93-94页 |
5.2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步骤 | 第94-96页 |
5.3 土地利用空间驱动因子及回归方程设定 | 第96-100页 |
5.4 不同用地类型分布规则提取 | 第100-103页 |
5.4.1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规则设定 | 第100-101页 |
5.4.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弹性系数ELAS的设定 | 第101-102页 |
5.4.3 区域约束设置 | 第102-103页 |
5.5 模型参数设置 | 第103-106页 |
5.5.1 主要参数的设置(main.1) | 第103-104页 |
5.5.2 土地利用类型ASCII文件设定(Cov_all.0) | 第104-105页 |
5.5.3 土地利用需求文件设置(demand.in*) | 第105页 |
5.5.4 allow.txt设定 | 第105-106页 |
5.6 模型运行与结果验证 | 第106-108页 |
5.6.1 模型运行 | 第106页 |
5.6.2 模型运行结果精度验证 | 第106-108页 |
5.7 结果分析 | 第108-115页 |
5.7.1 生态安全情景分析 | 第108-110页 |
5.7.2 耕地保护情景分析 | 第110-112页 |
5.7.3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情景分析 | 第112-114页 |
5.7.4 不同情景对比分析 | 第114-11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基于MCR模型的生态空间优化布局 | 第116-138页 |
6.1 基本理论 | 第116-121页 |
6.1.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 第117-118页 |
6.1.2 累积耗费距离计算及其栅格表达 | 第118-121页 |
6.2 MCR模型假设与生态适宜性分区模型构建 | 第121-122页 |
6.2.1 MCR模型应用条件假设 | 第121页 |
6.2.2 适宜性分区模型构建 | 第121-122页 |
6.3 目标源的确定 | 第122-124页 |
6.3.1 生态源的确定 | 第122-124页 |
6.3.2 扩张源的确定 | 第124页 |
6.4 阻力表面的构建 | 第124-131页 |
6.4.1 生态源的阻力表面 | 第125-129页 |
6.4.2 生活扩张源阻力表面 | 第129-131页 |
6.5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的实现 | 第131-132页 |
6.5.1 最小累积阻力的计算 | 第131页 |
6.5.2 分区阈值的确定 | 第131-132页 |
6.6 模型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132-137页 |
6.6.1 过程源累积阻力表面 | 第132-133页 |
6.6.2 过程源最小累积阻力扩张路径 | 第133-134页 |
6.6.3 过程源最小累积阻力扩张路径 | 第134-13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流域土地利用综合优化配置 | 第138-150页 |
7.1 生态安全格局模型的构建 | 第138-144页 |
7.1.1 生态用地与生态安全情景模拟结果的综合 | 第139-141页 |
7.1.2 生活用地与生态安全情景模拟结果的综合 | 第141-143页 |
7.1.3 生态治理区与生态安全情景模拟结果的综合 | 第143-144页 |
7.2 生态安全格局模型运行结果 | 第144-145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45-149页 |
7.3.1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配置结果与生态安全情景模拟结果比较 | 第145-148页 |
7.3.2 三个不同时段生态安全格局空间优化配置结果 | 第148-14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0-15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0-153页 |
8.2 讨论与展望 | 第153-155页 |
8.2.1 讨论 | 第153-154页 |
8.2.2 展望 | 第154-155页 |
8.3 创新点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