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平果县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土地适宜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3.1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4-15页 |
1.2.3.2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5-20页 |
1.3 研究的切入点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的切入点 | 第20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2 土地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原理 | 第25-35页 |
2.1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 第25页 |
2.2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2.3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步骤与方法 | 第26-32页 |
2.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6-27页 |
2.3.2 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 第27-28页 |
2.3.2.1 定量指标量化处理 | 第27-28页 |
2.3.2.2 定性指标量化处理 | 第28页 |
2.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30页 |
2.3.4 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 第30-31页 |
2.3.5 评价模型确定的方法 | 第31页 |
2.3.6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划分 | 第31-32页 |
2.3.7 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流程 | 第32页 |
2.4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2.4.1 因子探测器 | 第32-33页 |
2.4.2 交互作用探测器 | 第33-34页 |
2.4.3 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 第34-35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35-5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5-40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38页 |
3.1.1.1 地理位置 | 第35-36页 |
3.1.1.2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3.1.1.3 地质 | 第36页 |
3.1.1.4 气候 | 第36-37页 |
3.1.1.5 水资源 | 第37页 |
3.1.1.6 土壤 | 第37页 |
3.1.1.7 植物及动物资源 | 第37-38页 |
3.1.1.8 矿产资源 | 第38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39页 |
3.1.2.1 区位条件及人口 | 第38-39页 |
3.1.2.2 社会经济结构 | 第39页 |
3.1.2.3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第39页 |
3.1.3 石漠化状况 | 第39-40页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0-58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3.2.1.1 数据搜集 | 第40页 |
3.2.1.2 野外调查 | 第40-41页 |
3.2.2 数据预处理 | 第41-53页 |
3.2.2.1 基础图件矢量处理 | 第45-46页 |
3.2.2.2 插值图件生成 | 第46-49页 |
3.2.2.3 遥感图件处理 | 第49-53页 |
3.2.3 评价指标生态适宜度 | 第53-58页 |
3.2.3.1 定量指标生态适宜度 | 第53-55页 |
3.2.3.2 定性指标生态适宜度 | 第55-58页 |
4 平果县土地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58-77页 |
4.1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8页 |
4.2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8-61页 |
4.3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61页 |
4.4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61-63页 |
4.5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63-67页 |
4.6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验证 | 第67-68页 |
4.7 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区分析 | 第68-72页 |
4.8 土地利用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7页 |
4.8.1 土地利用适宜性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4.8.2 土地利用适宜性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 第73-7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7-80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建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