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带开采煤柱静动态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条带开采概述 | 第9-12页 |
·条带开采的概念 | 第9-10页 |
·条带开采的类型 | 第10-11页 |
·条带开采的特点 | 第11页 |
·条带开采的适用条件 | 第11-12页 |
·条带开采遵循的原则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条带开采在国外的应用与研究 | 第12-13页 |
·条带开采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2 条带开采煤柱强度 | 第16-33页 |
·煤岩强度试验 | 第16-22页 |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 第16页 |
·煤岩单轴压缩试验 | 第16-20页 |
·煤岩三轴压缩试验 | 第20-22页 |
·煤柱强度的线性和指数公式 | 第22-24页 |
·极限立方体强度 | 第22-23页 |
·煤柱强度 | 第23-24页 |
·A. H. 威尔逊强度理论及讨论 | 第24-29页 |
·A. H. 威尔逊“两区约束理论” | 第24-26页 |
·关于A. H. 威尔逊强度理论的讨论 | 第26-29页 |
·煤柱强度公式的讨论与研究 | 第29-32页 |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基本方程 | 第30-32页 |
·煤柱强度公式的确定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煤柱的宽度设计及应用 | 第33-39页 |
·煤柱的载荷 | 第33-36页 |
·有效区域理论 | 第33-34页 |
·压力拱理论 | 第34页 |
·A. H. 威尔逊“两区约束理论” | 第34-36页 |
·煤柱宽度的确定 | 第36页 |
·煤柱强度计算公式合理性讨论 | 第36-37页 |
·煤柱宽度设计实际应用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分析与数值模拟 | 第39-55页 |
·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地质因素 | 第39-40页 |
·煤柱本身的力学性质 | 第40页 |
·采矿因素 | 第40-41页 |
·煤柱的破坏形式 | 第41-42页 |
·条带开采煤柱应力分布规律 | 第42-44页 |
·条带煤柱间应力分布关系 | 第42-43页 |
·条带煤柱应力分布形态 | 第43-44页 |
·条带开采煤柱尺寸留设数值模拟 | 第44-53页 |
·力学参数 | 第45页 |
·煤岩的强度准则 | 第45-47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模拟方案 | 第48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5 动载荷作用对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78页 |
·引言 | 第55页 |
·煤矿中存在的动力学问题 | 第55-57页 |
·地震及其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冲击地压及其研究现状 | 第56-57页 |
·煤矿中其它动力学灾害 | 第57页 |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 | 第57-60页 |
·原型观测 | 第58页 |
·模型试验 | 第58-59页 |
·理论分析 | 第59-60页 |
·数值模拟 | 第60页 |
·地震波对煤柱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竖向地震波对煤柱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 | 第63-71页 |
·FLAC3D 动力计算过程 | 第64-67页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不同烈度和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煤柱响应分析 | 第71-77页 |
·计算模型及模拟方案 | 第72页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2-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