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本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1.2.1 地域文化 | 第12-13页 |
1.2.2 景观理想 | 第13-14页 |
1.2.3 园林景观构成要素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 当今园林景观脱离地域文化的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1.4.1 客观原因 | 第20-21页 |
1.4.2 主观原因 | 第21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1-22页 |
1.6 论文内容结构 | 第22-24页 |
第2章 中山国文化背景与园林景观设计 | 第24-42页 |
2.1 中山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第24-32页 |
2.1.1 中山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特征 | 第24-25页 |
2.1.2 中山国文化的政治环境特征 | 第25-27页 |
2.1.3 中山国文化的人文环境特征 | 第27-29页 |
2.1.4 中山国文化的经济环境特征 | 第29-32页 |
2.2 中山国文化的艺术特征 | 第32-37页 |
2.3 中山国文化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 第37-42页 |
2.3.1 整体性原则 | 第37页 |
2.3.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7-38页 |
2.3.3 继承与独创性原则 | 第38-39页 |
2.3.4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9-40页 |
2.3.5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原则 | 第40-42页 |
第3章 中山国文化背景下的园林景观构成方法 | 第42-60页 |
3.1 中山国文化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 | 第42-53页 |
3.1.1 造型中的应用——造型与特征突出地域特色 | 第42-44页 |
3.1.2 色彩中的应用——色彩与表达营造地域氛围 | 第44-47页 |
3.1.3 材料中的应用——材料与肌理突显地域细部 | 第47-50页 |
3.1.4 装饰中的应用——意境与符号彰显地域情怀 | 第50-53页 |
3.2 地域文化下的园林景观创造手法 | 第53-55页 |
3.2.1 变形 | 第53-54页 |
3.2.2 错位 | 第54页 |
3.2.3 重构 | 第54页 |
3.2.4 对比与共荣 | 第54-55页 |
3.3 中山国文化下的园林景观场景精神的营造 | 第55-60页 |
3.3.1 引典表达 | 第55-56页 |
3.3.2 场景再现 | 第56-57页 |
3.3.3 隐喻象征 | 第57-58页 |
3.3.4 对比烘托 | 第58-60页 |
第4章 灵寿漫山花溪谷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实践 | 第60-79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60-62页 |
4.2 花溪谷景区景观设计的表现因素现状分析 | 第62-66页 |
4.2.1 地域文化表达不足 | 第62-63页 |
4.2.2 景观小品缺乏趣味性 | 第63-64页 |
4.2.3 景观小品功能性与装饰性两极分化严重 | 第64-66页 |
4.3 基于中山国地域特色下的园林小品设计思考 | 第66-73页 |
4.3.1 地域文化元素与园林小品设计的融合 | 第66-67页 |
4.3.2 多元文化元素与园林小品设计的融合 | 第67-71页 |
4.3.3 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小品设计中的独特性 | 第71-73页 |
4.4 设计方案应用 | 第73-79页 |
4.4.1 景灯 | 第73-74页 |
4.4.2 指示牌 | 第74-75页 |
4.4.3 垃圾箱 | 第75-76页 |
4.4.4 景凳 | 第76-77页 |
4.4.5 景亭 | 第77-78页 |
4.4.6 廊架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