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高强度钢22MnB5螺母凸焊的储能焊工艺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螺母凸焊概况及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凸焊工艺原理与特点第13-15页
        1.2.2 螺母凸焊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电容储能焊概况及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电容储能焊原理与特点第17-18页
        1.3.2 电容储能焊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 课题来源、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第22-30页
    2.1 试验材料第22-24页
        2.1.1 试验材料组织与性能第22-23页
        2.1.2 样品规格第23-24页
    2.2 电容储能焊设备第24-27页
    2.3 试验仪器与工具第27-29页
        2.3.1 螺母顶出力试验第27页
        2.3.2 硬度测试试验第27-28页
        2.3.3 熔核尺寸与微观组织试验第28-29页
        2.3.4 有限元分析软件第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焊接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与熔核尺寸的影响第30-42页
    3.1 焊接参数的确定第30-31页
    3.2 电极压力的影响第31-35页
        3.2.1 电极压力对接头力学性能与断裂模式的影响第31-33页
        3.2.2 电极压力对熔核尺寸的影响第33-34页
        3.2.3 不同电极压力下接头区域动态电阻的变化曲线第34-35页
    3.3 焊接电压的影响第35-37页
        3.3.1 焊接电压对接头力学性能与断裂模式的影响第35-36页
        3.3.2 焊接电压对熔核尺寸的影响第36-37页
        3.3.3 不同焊接电压下接头区域动态电阻的变化曲线第37页
    3.4 电容容量的影响第37-40页
        3.4.1 电容容量对接头力学性能与断裂模式的影响第37-39页
        3.4.2 电容容量对熔核尺寸的影响第39页
        3.4.3 不同电容容量下接头区域动态电阻的变化曲线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螺母凸焊接头微观组织与断口形貌特征第42-56页
    4.1 焊接接头组织结构特点第42-46页
    4.2 焊接接头元素分布规律第46-48页
    4.3 焊接接头硬度分布规律第48-49页
    4.4 螺母凸焊接头断口形貌分析第49-55页
        4.4.1 断裂模式及其裂纹路径第49-50页
        4.4.2 界面断裂第50-52页
        4.4.3 部分熔核拔出断裂第52-54页
        4.4.4 完全熔核拔出断裂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基于正交试验与遗传算法的焊接质量回归模型第56-66页
    5.1 正交试验第56-58页
        5.1.1 正交原理第56-57页
        5.1.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第57-58页
    5.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第58-60页
    5.3 建立非线性多元回归数学模型第60-62页
    5.4 基于遗传算法的回归模型求解与检验第62-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基于ANSYS的螺母凸焊熔核形成过程数值模拟第66-78页
    6.1 螺母凸焊过程及凸焊工艺的选取第66-67页
    6.2 预压阶段接触行为有限元分析第67-72页
        6.2.1 预压阶段有限元分析假设条件第67页
        6.2.2 预压阶段有限元理论及接触分析第67-69页
        6.2.3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69-70页
        6.2.4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第70-71页
        6.2.5 螺母凸焊过程预压接触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1-72页
    6.3 通电阶段熔核形成过程有限元分析第72-77页
        6.3.1 通电阶段有限元分析假设条件第72页
        6.3.2 通电阶段基本控制方程第72-74页
        6.3.3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74页
        6.3.4 材料热物理参数第74-75页
        6.3.5 接触电阻第75-76页
        6.3.6 螺母凸焊熔核形成过程温度场结果分析第76-77页
    6.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论与展望第78-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件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结构与性能的动力电池过充/过放检测
下一篇: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设计与压力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