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互联网+”视角下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11-12页
        1.2.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2 数据来源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论文框架第13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3-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3页
    2.1 “互联网+”第15-16页
        2.1.1 “互联网+”的概念与本质第15页
        2.1.2 “互联网+”的特征第15-16页
    2.2 产业融合第16-19页
        2.2.1 产业融合的概念第16-18页
        2.2.2 产业融合的测度第18-19页
    2.3 “互联网+”视角下的产业融合第19-20页
        2.3.1 “互联网+”对产业融合的推动第19页
        2.3.2 “互联网+”趋势下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必要性第19-20页
    2.4 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2.4.1 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机制第20-21页
        2.4.2 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第21-22页
    2.5 文献述评第22-23页
第3章 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第23-37页
    3.1 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互联网基础建设第23-30页
        3.1.1 厦门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第23-27页
        3.1.2 厦门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第27-29页
        3.1.3 厦门市互联网基础建设第29-30页
    3.2 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第30-31页
        3.2.1 两产业融合成果日益丰富第30-31页
        3.2.2 “互联网+”相关政策推动两产业融合第31页
    3.3 厦门市与其他计划单列市的对比第31-36页
        3.3.1 其他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深圳)第31-34页
        3.3.2 对比结果分析第34-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第37-56页
    4.1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第37-45页
        4.1.1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7-39页
        4.1.2 指标体系与权重计算第39-45页
    4.2 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第45-50页
        4.2.1 数据处理与分值计算第45-47页
        4.2.2 单因素模糊评价第47-48页
        4.2.3 综合因素模糊评价第48-49页
        4.2.4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49-50页
    4.3 五个计划单列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第50-53页
        4.3.1 数据处理与分值计算第50-51页
        4.3.2 单因素模糊评价第51-52页
        4.3.3 综合因素模糊评价第52页
        4.3.4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52-53页
    4.4 厦门市两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53-55页
        4.4.1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出现倒退,滞后于制造业第53-54页
        4.4.2 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缺乏,研发需进一步加强第54页
        4.4.3 产业发展环境需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较少第54页
        4.4.4 人才储备仍需加强第54-55页
        4.4.5 其他问题第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互联网+”趋势下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与对策第56-61页
    5.1 “互联网+”趋势下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方向第56-58页
        5.1.1 重点发展“互联网+制造”第56-57页
        5.1.2 发展智能制造第57-58页
    5.2 “互联网+”趋势下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第58-61页
        5.2.1 加大专项扶持力度,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第58页
        5.2.2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第58-59页
        5.2.3 健全产业集聚发展机制第59页
        5.2.4 吸引人才,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第59页
        5.2.5 借鉴其他计划单列市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第64-70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付费平台:内容价值还是社群经济--以“得到”APP为例
下一篇: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