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岭南水乡商业步行街区传统风貌的现代演绎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4-15页
        1.2.1 研究范围第14-15页
        1.2.2 研究对象第15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5-18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7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现代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理论第20-33页
    2.1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第20-26页
        2.1.1 国外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第20-22页
        2.1.2 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第22-24页
        2.1.3 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趋势第24-25页
        2.1.4 国内现代商业步行街面临的问题第25-26页
    2.2 商业步行街的类型第26-29页
        2.2.1 按建设模式分类第26-27页
        2.2.2 按形态分类第27-28页
        2.2.3 按功能定位分类第28-29页
    2.3 现代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要点第29-32页
        2.3.1 以人为本第29-30页
        2.3.2 交通体系完善第30-31页
        2.3.3 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第31页
        2.3.4 因地制宜,场所精神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岭南商业的发展及特点第33-46页
    3.1 岭南概况第33-34页
        3.1.1 岭南的地理气候第33页
        3.1.2 岭南的人文特点第33-34页
    3.2 岭南商业的发展第34-38页
        3.2.1 唐代前的坊市制度第34-35页
        3.2.2 唐宋的街市第35-36页
        3.2.3 明清商业鼎盛第36-37页
        3.2.4 近现代发展第37-38页
    3.3 岭南商业的市场模式及其形态特征第38-42页
        3.3.1 中心市场第38-39页
        3.3.2 地方集镇第39-40页
        3.3.3 乡村墟市第40-42页
    3.4 岭南商业空间的特点第42-45页
        3.4.1 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第42-43页
        3.4.2 中西结合,开放兼容第43-44页
        3.4.3 因地制宜,世俗务实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岭南水乡聚落地域风貌第46-58页
    4.1 聚落形成第46-47页
        4.1.1 自然条件第46页
        4.1.2 社会因素第46-47页
        4.1.3 经济因素第47页
        4.1.4 宗族制度第47页
    4.2 总体格局第47-50页
        4.2.1 沙田区的聚落格局第48页
        4.2.2 民田区的聚落格局第48-50页
    4.3 组团街巷第50-51页
        4.3.1 街巷体系第50页
        4.3.2 街巷特点第50-51页
    4.4 水乡建筑第51-54页
        4.4.1 宗祠庙宇第51页
        4.4.2 民居第51-52页
        4.4.3 商业建筑第52-53页
        4.4.4 建筑特色第53-54页
    4.5 河涌景观第54-57页
        4.5.1 村边水第54-55页
        4.5.2 榕荫广场第55页
        4.5.3 河涌桥梁第55-56页
        4.5.4 水埠驳岸第56页
        4.5.5 临河建筑第56-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岭南水乡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手法第58-82页
    5.1 承载历史记忆——肌理和建筑形态第58-64页
        5.1.1 肌理形态第59-62页
        5.1.2 建筑形态第62-64页
    5.2 丰富空间体验——空间序列和场景塑造第64-67页
        5.2.1 空间序列第64-65页
        5.2.2 场景塑造第65-67页
    5.3 体现人性关怀——街巷尺度、比例、界面第67-71页
        5.3.1 街巷的尺度和比例第67-70页
        5.3.2 街巷的界面第70-71页
    5.4 适应自然气候——建筑的通风隔热第71-77页
        5.4.1 建筑的通风第71-74页
        5.4.2 建筑的遮阳与隔热第74-75页
        5.4.3 建筑环境降温第75-76页
        5.4.4 建筑防潮第76-77页
    5.5 实现时空对话——建筑材料和构造的新旧结合、元素抽象第77-81页
        5.5.1 材料的新旧结合第77-80页
        5.5.2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抽象第80-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西樵山“官山人家”商业步行街区设计实例第82-96页
    6.1 古村落肌理的重现第82-86页
        6.1.1 总体规划理念第82-84页
        6.1.2 空间序列设计第84-86页
    6.2 岭南水乡风情的展现第86-88页
        6.2.1 滨水街道设计第86-87页
        6.2.2 滨水景观设计第87-88页
    6.3 传统街巷空间的营造第88-90页
        6.3.1 街巷的尺度第88-90页
        6.3.2 街巷的界面第90页
    6.4 新岭南建筑——地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第90-95页
        6.4.1 商铺建筑第90-91页
        6.4.2 公共建筑第91-94页
        6.4.3 园林式会所第94-95页
    6.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结语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件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潮州西湖造园历史与特色研究
下一篇: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对断裂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