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的依据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四、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领导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一、关于领导力的相关概述 | 第19-24页 |
(一)领导与领导力 | 第19-21页 |
(二)学生领导力理论 | 第21-24页 |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 第24-31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 第24-27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 第27-28页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问题 | 第31-37页 |
一、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 | 第31-32页 |
二、理论教育内容单一,知行脱节 | 第32-33页 |
三、实践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 第33-34页 |
四、评价机制标准不一,方法局限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领导力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 第37-48页 |
一、领导力教育模式的概况 | 第37-45页 |
(一)基本理念:从个人到国家的有机统一 | 第37-38页 |
(二)教育内容:知信行三维度的内容体系 | 第38-40页 |
(三)教育途径:多渠道多方法的综合方式 | 第40-42页 |
(四)教育评价:科学严格的教育评价体系 | 第42-45页 |
二、领导力教育模式的启示 | 第45-48页 |
(一)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 | 第45-46页 |
(二)重视第二课堂的价值观养成 | 第46页 |
(三)搭建高校与社区的互助平台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鉴领导力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4页 |
一、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1页 |
(一)教育内容的相融性 | 第48-50页 |
(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 第50-51页 |
二、现实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4页 |
(一)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现实需求 | 第51-52页 |
(二)高校对领导力教育模式的认可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领导力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构建 | 第54-69页 |
一、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念 | 第54-56页 |
(一)以人为本,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 第54-55页 |
(二)全员育人,实现从“灌输教育”到“立德树人”的转变 | 第55-56页 |
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层次 | 第56-59页 |
(一)知识维度 | 第56-57页 |
(二)认知维度 | 第57-58页 |
(三)能力维度 | 第58-59页 |
三、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 第59-62页 |
(一)以人为载体,发挥高校教辅人员非权力影响 | 第59-60页 |
(二)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寓核心价值观于活动中 | 第60-61页 |
(三)以社会参与为载体,使高校与社会互联互通 | 第61-62页 |
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 第62-65页 |
(一)角色扮演法 | 第63页 |
(二)团队决策法 | 第63-64页 |
(三)道德自省法 | 第64页 |
(四)人格示范法 | 第64-65页 |
五、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评价体系 | 第65-69页 |
(一)夯实评价理论基础 | 第65-66页 |
(二)明确评价具体指标 | 第66页 |
(三)质性与量化的结合 | 第66-67页 |
(四)绝对与相对的结合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