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孔孟之“仁”观念的发生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1-12页
前言第12-16页
 (一) 问题缘起第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 主题、方法与目标第14-16页
一、孔子之"仁"观念发生的背景第16-32页
 (一) "礼崩乐坏":从有序到无序第16-20页
 (二) "德"与"礼":春秋时人对内在价值与外在秩序的关切与思考第20-26页
 (三) "仁"的古文古义第26-32页
二、孔子之"仁"的特征第32-51页
 (一) 情与理的交融第32-35页
 (二) 全德之名第35-38页
 (三) 完成人格的层次及其进程第38-46页
  1.孔子之理想人格第39-42页
  2.完成人格的进程第42-46页
 (四) 向政治的延伸第46-51页
三、孟子之"仁"观念发生的背景第51-78页
 (一) 终极境遇:无序状态的恶化第51-55页
 (二) 百家争鸣:孔子之"仁"面临的挑战第55-65页
 (三) "仁"的演变第65-78页
四、孟子之"仁"的特征第78-113页
 (一) 性善论:仁的终极依据与意义第78-84页
 (二) 仁义并举第84-89页
 (三) 孟子的理想人格及通向内圣的进程第89-99页
  1.孟子之理想人格第89-94页
  2.通向内圣的进程第94-99页
 (四) 对政治的笼罩第99-113页
  1.孟子对孔子之民本思想的推进第99-103页
  2.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仁政第103-113页
结语第113-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后记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下一篇:明清时期千山寺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