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主题、方法与目标 | 第14-16页 |
一、孔子之"仁"观念发生的背景 | 第16-32页 |
(一) "礼崩乐坏":从有序到无序 | 第16-20页 |
(二) "德"与"礼":春秋时人对内在价值与外在秩序的关切与思考 | 第20-26页 |
(三) "仁"的古文古义 | 第26-32页 |
二、孔子之"仁"的特征 | 第32-51页 |
(一) 情与理的交融 | 第32-35页 |
(二) 全德之名 | 第35-38页 |
(三) 完成人格的层次及其进程 | 第38-46页 |
1.孔子之理想人格 | 第39-42页 |
2.完成人格的进程 | 第42-46页 |
(四) 向政治的延伸 | 第46-51页 |
三、孟子之"仁"观念发生的背景 | 第51-78页 |
(一) 终极境遇:无序状态的恶化 | 第51-55页 |
(二) 百家争鸣:孔子之"仁"面临的挑战 | 第55-65页 |
(三) "仁"的演变 | 第65-78页 |
四、孟子之"仁"的特征 | 第78-113页 |
(一) 性善论:仁的终极依据与意义 | 第78-84页 |
(二) 仁义并举 | 第84-89页 |
(三) 孟子的理想人格及通向内圣的进程 | 第89-99页 |
1.孟子之理想人格 | 第89-94页 |
2.通向内圣的进程 | 第94-99页 |
(四) 对政治的笼罩 | 第99-113页 |
1.孟子对孔子之民本思想的推进 | 第99-103页 |
2.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仁政 | 第103-113页 |
结语 | 第113-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后记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