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主观能动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1-21页 |
·教育理论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 第11-13页 |
·早期教育家有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 第11-12页 |
·当代国内教育学者和国外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 第12-13页 |
·心理学理论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 第13-21页 |
·经典的心理学理论 | 第14-16页 |
·当代的心理学理论 | 第16-21页 |
2. 意向性自我调节概念的提出 | 第21-28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提出的理论背景 | 第21-23页 |
·发展系统论(development system theory) | 第21-22页 |
·发展情境论(developmental contextualism) | 第22-23页 |
·积极青少年发展(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 第23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含义 | 第23-25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和机体自我调节 | 第24-25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和机体自我调节的关系 | 第25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 | 第25-28页 |
·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的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征兆 | 第25-26页 |
·青少年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基础 | 第26-28页 |
3. 三种理论视角下的意向性自我调节 | 第28-33页 |
·SOC 理论(selection、opt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 第28-29页 |
·毕生控制理论(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 第29页 |
·同化和顺应的双过程模型(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 | 第29-30页 |
·三个毕生理论整合视角 | 第30-33页 |
·整合三个毕生理论的尝试 | 第30-31页 |
·整合视角下的意向性自我调节 | 第31-33页 |
4. 相关概念框架下的意向性自我调节 | 第33-37页 |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未来取向 | 第33-34页 |
·控制点 | 第34-35页 |
·自我同一性 | 第35页 |
·整合概念框架下的意向性自我调节 | 第35-37页 |
5.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工具 | 第37-40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工具 | 第37-39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相关概念的测量工具 | 第39-40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对发展结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6. 讨论 | 第42-47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整合 | 第42-45页 |
·发展目标设定过程 | 第42-44页 |
·发展目标追寻过程 | 第44-45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测量工具应反映阶段性特征和领域特殊性 | 第45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本土化问题 | 第45-46页 |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未来研究建议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