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2-23页 |
2.1.2 全要素生产率 | 第23页 |
2.1.3 农业现代化 | 第23-24页 |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2.2.1 马克思的农业经济思想 | 第24-25页 |
2.2.2 马克思的市场供求理论 | 第25-26页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作用 | 第26-28页 |
2.3 相关经济理论对甘肃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 第28-29页 |
3.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29-40页 |
3.1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3.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 第29-32页 |
3.1.2 农业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 第32-33页 |
3.1.3 初步形成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第33-34页 |
3.1.4 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明显 | 第34页 |
3.2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4-37页 |
3.2.1 供给与需求失衡,质量与效益不高 | 第34-35页 |
3.2.2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 第35页 |
3.2.3 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能力不高 | 第35-36页 |
3.2.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 | 第36页 |
3.2.5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产品经济效益不高 | 第36-37页 |
3.2.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37页 |
3.3 甘肃省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第37-40页 |
3.3.1 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3.3.2 农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急需解决 | 第38页 |
3.3.3 各项农业短板急需补齐 | 第38-40页 |
4.甘肃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和改革措施 | 第40-54页 |
4.1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 第40-42页 |
4.1.1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 第41页 |
4.1.2 优化养殖结构 | 第41页 |
4.1.3 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 | 第41-42页 |
4.2 提升农产品质量 | 第42-44页 |
4.2.1 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 | 第42-43页 |
4.2.2 加强种植养殖环境治理 | 第43页 |
4.2.3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 | 第43-44页 |
4.2.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第44页 |
4.3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 第44-46页 |
4.3.1 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 | 第44-45页 |
4.3.2 持续降低农业用工成本 | 第45页 |
4.3.3 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 | 第45-46页 |
4.4 补齐农业生产短板 | 第46-48页 |
4.4.1 大力建设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 | 第46页 |
4.4.2 加大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 第46页 |
4.4.3 完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 第46-47页 |
4.4.4 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 | 第47-48页 |
4.5 构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体系 | 第48-49页 |
4.5.1 加快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 | 第48页 |
4.5.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提升农产品价值 | 第48-49页 |
4.5.3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 第49页 |
4.6 发展生态现代农业 | 第49-52页 |
4.6.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 第50-51页 |
4.6.2 推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 第51-52页 |
4.7 发挥政府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职能 | 第52-54页 |
4.7.1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 第52页 |
4.7.2 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振兴战略 | 第52-53页 |
4.7.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53-54页 |
5.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