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番茄主要细菌性病害 | 第11-13页 |
1.1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 第11-12页 |
1.2 番茄细菌性青枯病 | 第12页 |
1.3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 | 第12页 |
1.4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 第12-13页 |
2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 | 第13-17页 |
2.1 表型性特征鉴定 | 第13-15页 |
2.1.1 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 | 第13页 |
2.1.2 生理生化性状 | 第13-14页 |
2.1.3 利用Biolog鉴定系统 | 第14页 |
2.1.4 细菌细胞壁组分分析 | 第14-15页 |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 第15-17页 |
2.2.1 DNA的G+C%含量测定 | 第15页 |
2.2.2 16S rRNA序列和 16S~23S rRNA间区序列分析 | 第15-17页 |
3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 第17-18页 |
4 植物细菌性病害防治 | 第18-19页 |
4.1 农业防治 | 第18页 |
4.2 化学防治 | 第18页 |
4.3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5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19-20页 |
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2-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1.1.1 供试培养基 | 第22页 |
1.1.2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1.1.3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1.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3页 |
1.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23页 |
1.2.3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鉴定 | 第23-28页 |
1.2.3.1 菌株培养性状观察 | 第23页 |
1.2.3.2 革兰氏染色 | 第23-24页 |
1.2.3.3 生理生化测定 | 第24-27页 |
1.2.3.4 病原菌的Biolog鉴定 | 第27-28页 |
1.2.3.4.1 BUG培养基培养 | 第27页 |
1.2.3.4.2 Biolog的鉴定 | 第27-28页 |
1.2.3.5 病原菌的 16S rRNA鉴定 | 第28页 |
1.2.3.5.1 菌株DNA的提取 | 第28页 |
1.2.3.5.2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28页 |
1.2.3.5.3 测序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1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 | 第28-29页 |
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9页 |
2.3 致病性测定 | 第29-30页 |
2.4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0-34页 |
2.4.1 菌株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30页 |
2.4.2 革兰氏染色 | 第30-31页 |
2.4.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31-32页 |
2.4.4 病原菌的Biolog鉴定 | 第32-33页 |
2.4.5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研究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6-38页 |
1.1.1 供试药剂 | 第36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36页 |
1.1.3 试剂 | 第36-37页 |
1.1.4 试验仪器 | 第37-3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8-42页 |
1.2.1 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38-39页 |
1.2.1.1 最低和最高温度测定 | 第38页 |
1.2.1.2 最适温度测定 | 第38页 |
1.2.1.3 致死温度测定 | 第38页 |
1.2.1.4 生长最适pH值测定 | 第38页 |
1.2.1.5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8-39页 |
1.2.2 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 第39-42页 |
1.2.2.1 果胶酶活力测定 | 第39-40页 |
1.2.2.1.1 标准曲线制作 | 第39页 |
1.2.2.1.2 酶活力测定步骤 | 第39-40页 |
1.2.2.2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0-41页 |
1.2.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40页 |
1.2.2.2.2 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1.2.2.3 角质酶活力测定 | 第41-42页 |
1.2.2.3.1 角质的制备 | 第41页 |
1.2.2.3.2 发酵培养 | 第41页 |
1.2.2.3.3 酶活测定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2.1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2-44页 |
2.1.1 温度试验 | 第42-43页 |
2.1.2 生长最适pH值测定 | 第43页 |
2.1.3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3-44页 |
2.2 果胶酶活力测定 | 第44页 |
2.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4-45页 |
2.4 角质酶活力测定 | 第4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6-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1.1.1 供试培养基 | 第46页 |
1.1.2 供试药剂 | 第4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4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1.1.1 供试培养基 | 第49页 |
1.1.2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1.2.1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拮抗菌的筛选 | 第49-50页 |
1.2.2 拮抗菌的鉴定 | 第50页 |
1.2.2.1 形态学鉴定 | 第50页 |
1.2.2.2 革兰氏染色 | 第50页 |
1.2.2.3 生理生化测定 | 第50页 |
1.2.2.4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2.1 拮抗菌的筛选 | 第50-51页 |
2.2 拮抗菌的鉴定 | 第51-54页 |
2.2.1 形态学鉴定 | 第51页 |
2.2.2 革兰氏染色 | 第51-52页 |
2.2.3 生理生化测定 | 第52-53页 |
2.2.4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 第55-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1.1.1 供试培养基 | 第55页 |
1.1.2 供试菌株 | 第5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1.2.1 不同碳源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1.2.2 不同氮源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1.2.3 不同碳源浓度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1.2.4 不同氮源浓度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1.2.5 不同Na Cl浓度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1.2.6 不同K2HPO4浓度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1.2.7 不同MgSO4浓度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1.2.8 正交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法 | 第57页 |
1.2.9 接种量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1.2.10 装液量对两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2.1 碳源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2.2 氮源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2.3 不同碳源浓度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2.4 不同氮源浓度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2.5 不同NaCl浓度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2.6 K2HPO4浓度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2.7 MgSO4浓度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2.8 两拮抗菌株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 第61-62页 |
2.9 接种量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2页 |
2.10 装液量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导师简介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