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8-25页 |
1.2.1 RAC结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2 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综述 | 第20页 |
1.2.3 RACFST结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 已有的研究基础 | 第25-27页 |
1.3.1 轴压短柱 | 第25-26页 |
1.3.2 轴压长柱 | 第26页 |
1.3.3 偏压长柱 | 第26-2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7-3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0-82页 |
2.1 试件设计 | 第30-31页 |
2.2 试件制作 | 第31-32页 |
2.3 材料基本性能 | 第32-35页 |
2.3.1 物理性能 | 第32页 |
2.3.2 力学性能 | 第32-35页 |
2.4 加载装置 | 第35-36页 |
2.5 加载制度 | 第36页 |
2.6 测试项目 | 第36-37页 |
2.7 试验过程描述 | 第37-42页 |
2.7.1 取代率单参数变化试件 | 第37-39页 |
2.7.2 长细比单参数变化试件 | 第39-40页 |
2.7.3 轴压比单参数变化试件 | 第40-42页 |
2.8 宏观破坏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2.9 滞回曲线 | 第44-47页 |
2.10 骨架曲线 | 第47-49页 |
2.11 变形性能 | 第49-53页 |
2.11.1 延性系数 | 第49-51页 |
2.11.2 位移转角 | 第51-53页 |
2.12 耗能性能 | 第53-56页 |
2.13 强度衰减 | 第56-59页 |
2.14 刚度退化 | 第59-67页 |
2.15 外部钢管应变 | 第67-70页 |
2.15.1 力控阶段纵向应变 | 第67-68页 |
2.15.2 位控阶段纵向应变 | 第68-69页 |
2.15.3 力控阶段横向应变 | 第69页 |
2.15.4 位控阶段横向应变 | 第69-70页 |
2.16 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 第70-80页 |
2.16.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 第71-74页 |
2.16.2 长细比 | 第74-76页 |
2.16.3 轴压比 | 第76-78页 |
2.16.4 钢管壁厚 | 第78-80页 |
2.1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三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82-106页 |
3.1 模型选择 | 第82页 |
3.2 试件设计 | 第82-85页 |
3.3 试件制作 | 第85页 |
3.4 材料性能 | 第85页 |
3.5 加载装置 | 第85-86页 |
3.6 加载制度 | 第86页 |
3.7 测试项目 | 第86-87页 |
3.8 试验过程描述 | 第87-92页 |
3.8.1 圆形KJ-1 | 第88-89页 |
3.8.2 方形KJ-2 | 第89-92页 |
3.9 破坏特征分析 | 第92-93页 |
3.10 破坏机制 | 第93-94页 |
3.10.1 强柱弱梁 | 第93-94页 |
3.10.2 强剪弱弯 | 第94页 |
3.10.3 强节点,弱构件 | 第94页 |
3.11 荷载-顶点位移滞回曲线 | 第94-96页 |
3.12 骨架曲线 | 第96页 |
3.13 层间位移延性系数 | 第96-97页 |
3.14 耗能性能 | 第97-99页 |
3.15 强度衰减 | 第99页 |
3.16 刚度退化 | 第99-101页 |
3.17 外部钢管应变 | 第101-103页 |
3.17.1 纵向应变 | 第101-102页 |
3.17.2 横向应变 | 第102-103页 |
3.18 钢筋RAC梁应变 | 第103-105页 |
3.18.1 纵向钢筋应变 | 第103-104页 |
3.18.2 箍筋应变 | 第104页 |
3.18.3 RAC应变 | 第104-105页 |
3.19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理论分析 | 第106-144页 |
4.1 P-△二阶效应分析 | 第106-110页 |
4.1.1 强度影响分析 | 第106-108页 |
4.1.2 刚度影响分析 | 第108-110页 |
4.2 柱底塑性铰长度计算 | 第110-113页 |
4.2.1 概述 | 第110-111页 |
4.2.2 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 | 第111-113页 |
4.2.3 取代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3页 |
4.3 恢复力模型 | 第113-122页 |
4.3.1 概述 | 第113-114页 |
4.3.2 骨架曲线模型 | 第114-119页 |
4.3.3 卸载刚度 | 第119-120页 |
4.3.4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120-122页 |
4.3.5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22页 |
4.4 压弯强度计算 | 第122-124页 |
4.5 抗侧刚度计算 | 第124-127页 |
4.6 累积损伤评估 | 第127-142页 |
4.6.1 概述 | 第127-129页 |
4.6.2 基于变形的单参数地震损伤演化评估模型 | 第129-130页 |
4.6.3 基于耗能的单参数地震损伤演化评估模型 | 第130-139页 |
4.6.4 基于变形和耗能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演化评估模型 | 第139-1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五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144-182页 |
5.1 概述 | 第144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44-148页 |
5.2.1 材料本构 | 第144-147页 |
5.2.2 相互作用 | 第147页 |
5.2.3 单元选取 | 第147页 |
5.2.4 网格划分 | 第147-148页 |
5.2.5 边界条件 | 第148页 |
5.2.6 载荷施加 | 第148页 |
5.2.7 计算求解 | 第148页 |
5.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148-156页 |
5.3.1 应力云图及破坏形态 | 第148-151页 |
5.3.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 第151-153页 |
5.3.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153-156页 |
5.4 RACFST柱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6-181页 |
5.4.1 设计参数 | 第156-158页 |
5.4.2 滞回曲线 | 第158-169页 |
5.4.3 骨架曲线 | 第169-172页 |
5.4.4 延性系数 | 第172-178页 |
5.4.5 耗能性能 | 第178-181页 |
5.5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六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理论分析 | 第182-197页 |
6.1 外加强环环板 | 第182-183页 |
6.1.1 环板厚度 | 第182页 |
6.1.2 环板外伸宽度 | 第182-183页 |
6.2 P-△二阶效应分析 | 第183-184页 |
6.3 恢复力模型 | 第184-188页 |
6.3.1 骨架曲线模型 | 第184-185页 |
6.3.2 卸载刚度 | 第185-186页 |
6.3.3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186-187页 |
6.3.4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87-188页 |
6.4 强度计算 | 第188-192页 |
6.5 刚度计算 | 第192-194页 |
6.6 累积损伤分析 | 第194-196页 |
6.6.1 累积滞回耗能 | 第194-195页 |
6.6.2 极限滞回耗能 | 第195页 |
6.6.3 累计损伤指标 | 第195-196页 |
6.7 小结 | 第196-197页 |
第七章 基于性能的RACFST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控制参数 | 第197-208页 |
7.1 概述 | 第197-198页 |
7.2 地震设防水准 | 第198-199页 |
7.3 性能水准及量化准则 | 第199-206页 |
7.3.1 性能水准 | 第199-201页 |
7.3.2 量化准则 | 第201-206页 |
7.4 性能目标 | 第206-207页 |
7.5 小结 | 第207-20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8-210页 |
8.1 结论 | 第208-209页 |
8.2 展望 | 第209-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22页 |
致谢 | 第222-2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224-2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25-2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称号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