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地带性植物群落恢复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上海辰山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0-16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相关理论研究第11-15页
        1.2.1 城市森林群落第11-12页
        1.2.2 演替与潜在植被第12-13页
        1.2.3 地带性植被恢复第13-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6-2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6-17页
    2.2 样地设置与调查第17-18页
    2.3 数据处理第18-20页
        2.3.1 物种重要值计算第18页
        2.3.2 群落多样性指数第18-20页
    2.4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2页
3 辰山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第22-48页
    3.1 植物多样性特征第22-25页
        3.1.1 辰山植物种类组成第22-23页
        3.1.2 植物种类动态变化第23-24页
        3.1.3 植物生活型组成第24-25页
    3.2 物种来源分析第25-29页
    3.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第29-31页
    3.4 辰山主要植被类型与季相特征第31-35页
    3.5 典型群落特征与结构第35-45页
        3.5.1 典型群落优势种分析第35-37页
        3.5.2 典型群落多样性分析第37-41页
        3.5.3 典型群落结构特征第41-45页
    3.6 辰山植被演替现状分析第45-48页
4 地带性植被恢复策略与实践第48-56页
    4.1 地带性植被恢复依据第48页
    4.2 地带性植被恢复步骤第48-49页
    4.3 佘山、天马山地带性植被恢复实践第49-55页
        4.3.1 梧桐群落第49-51页
        4.3.2 香樟群落第51-52页
        4.3.3 青冈+朴树群落第52-53页
        4.3.4 白栎群落第53-55页
    4.4 地带性植被恢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55-56页
5 基于地带性植被恢复的辰山植物景观优化第56-68页
    5.1 辰山地带性植被恢复目标第56-57页
    5.2 植物景观优化原则第57-58页
    5.3 主要群落结构调整第58-61页
    5.4 林相景观优化第61-64页
    5.5 植物景观营造第64-68页
        5.5.1 入口植物景观第64-65页
        5.5.2 游步道植物景观第65-66页
        5.5.3 节点植物景观第66-68页
6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页
    6.2 论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A 2017年调查辰山植物种类名录第76-8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与植被生长规律的结构相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Geant4的康普顿相机的蒙特卡洛模拟与图像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