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一般大气环境下RC结构的侵蚀机理 | 第11-15页 |
1.2.2 一般大气环境下侵蚀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一般大气环境下侵蚀RC构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恢复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5 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侵蚀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3-4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试验内容及过程 | 第23-29页 |
2.2.1 试验目的 | 第23页 |
2.2.2 试件设计 | 第23-24页 |
2.2.3 材料性能 | 第24-26页 |
2.2.4 加速侵蚀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2.2.5 拟静力加载及量测方案 | 第27-29页 |
2.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29-41页 |
2.3.1 侵蚀效果及表观现象 | 第29-30页 |
2.3.2 试件破坏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 第30-31页 |
2.3.3 滞回曲线 | 第31-33页 |
2.3.4 骨架曲线 | 第33-34页 |
2.3.5 变形能力 | 第34-35页 |
2.3.6 刚度退化 | 第35-37页 |
2.3.7 耗能能力 | 第37-38页 |
2.3.8 节点核心区抗剪性能 | 第38-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侵蚀RC框架节点剪切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43页 |
3.3 完好RC框架节点剪切恢复力模型 | 第43-47页 |
3.3.1 完好节点恢复力模型假定 | 第44页 |
3.3.2 完好RC框架节点剪切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确定 | 第44-47页 |
3.4 侵蚀RC框架节点剪切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47-56页 |
3.4.1 模型假定 | 第47-48页 |
3.4.2 侵蚀RC框架节点剪切恢复力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3.4.3 侵蚀RC框架节点恢复力模型滞回规则 | 第51-52页 |
3.4.4 侵蚀RC框架节点恢复力模型的验证 | 第52-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一般大气环境下多龄期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典型RC框架结构设计与多龄期RC结构数值建模 | 第57-60页 |
4.2.1 框架结构设计 | 第57-59页 |
4.2.2 材料强度取值 | 第59页 |
4.2.3 典型结构数值建模 | 第59-60页 |
4.3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及强度指标的选择 | 第60-62页 |
4.3.1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 第60-61页 |
4.3.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61-62页 |
4.3.3 地震动强度调幅 | 第62页 |
4.4 多龄期侵蚀RC框架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第62-64页 |
4.5 多龄期侵蚀RC框架结构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第64-69页 |
4.5.1 抗震性能指标的选取 | 第65页 |
4.5.2 破坏状态划分及极限状态定义 | 第65-66页 |
4.5.3 各破坏极限状态抗震性能指标的量化 | 第66-69页 |
4.6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9-71页 |
4.6.1 解析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 第69-70页 |
4.6.2 多龄期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页 |
附录一: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