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源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中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关于微博传播的中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关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4.1 关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界定 | 第18-19页 |
1.4.2 样本选择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传播现状 | 第21-29页 |
2.1 发布微博的宏观议题 | 第21-22页 |
2.2 发布微博的主要类型 | 第22-23页 |
2.3 发布微博的消息来源 | 第23-24页 |
2.4 微博的发布方式 | 第24-26页 |
2.4.1 发布类型 | 第24-25页 |
2.4.2 具体形式 | 第25-26页 |
2.5 微博的发布时间 | 第26-29页 |
2.5.1 总体特点 | 第26-27页 |
2.5.2 “一天”24小时不同时段发布微博的频度 | 第27-29页 |
第3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传播模式及特点 | 第29-41页 |
3.1 传播模式分析 | 第29-36页 |
3.1.1 传播模式的含义 | 第29页 |
3.1.2《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传播模式 | 第29-31页 |
3.1.3《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传播过程分析 | 第31-34页 |
3.1.4《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传播与《人民日报》报纸传播的关系 | 第34-36页 |
3.2 传播特点分析 | 第36-41页 |
3.2.1 迅速实时——“直播”新闻事件 | 第36-37页 |
3.2.2 内容全面——直击民生热点 | 第37-38页 |
3.2.3 方式多样——有效扩大影响 | 第38-39页 |
3.2.4 语言鲜活——受众喜闻乐见 | 第39-40页 |
3.2.5 两“场”发力——疏导公众情绪 | 第40-41页 |
第4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4.1 影响力分析 | 第41-44页 |
4.1.1 “内容为王”成就品牌 | 第41-42页 |
4.1.2 超强信息影响深远 | 第42-43页 |
4.1.3 权威舆论力促难题破解 | 第43-44页 |
4.1.4 良性互动构筑和谐环境 | 第44页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4.2.1 引人注目的“名牌”效应 | 第45页 |
4.2.2 满足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内容 | 第45-46页 |
4.2.3 良好的受众关注与互动机制 | 第46页 |
4.2.4 得力的舆论引导策略 | 第46-48页 |
第5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传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第48-58页 |
5.1 存在的不足 | 第48-52页 |
5.1.1 微博内容的同质化 | 第48-49页 |
5.1.2 信息来源的依赖倾向 | 第49-50页 |
5.1.3 碎片化传播导致的深广度缺失 | 第50-51页 |
5.1.4 与母体《人民日报》的融合浮于浅表 | 第51-52页 |
5.2 改进建议 | 第52-58页 |
5.2.1 挖掘优质特色内容创新微博表达方式 | 第53-54页 |
5.2.2 拓展微博运营空间建立媒体微博矩阵 | 第54-55页 |
5.2.3 提升运营人员专业素质科学掌控信息发布规律 | 第55-56页 |
5.2.4 优化人财物力实现报网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实践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