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西安段寺观园林发展演进及其造园艺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角度 | 第13-14页 |
1.6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研究概述 | 第19-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寺观园林 | 第19页 |
2.1.2 秦岭北麓 | 第19-21页 |
2.1.3 陕西园林 | 第21页 |
2.2 现状特征 | 第21-29页 |
3 秦岭北麓道观园林发展演进 | 第29-53页 |
3.1 道家思想的形成 | 第29-33页 |
3.1.1 鬼神观念:祭祀活动的兴起 | 第29-30页 |
3.1.2 上古神话:求仙活动的依据 | 第30-31页 |
3.1.3 黄老学说:道教思想的起源 | 第31页 |
3.1.4 老子思想:道教思想的主源 | 第31-33页 |
3.2 秦岭北麓与道观的历史结合 | 第33-35页 |
3.2.1 道家活动的特殊需求 | 第33页 |
3.2.2 秦岭北麓的地理特征 | 第33-34页 |
3.2.3 秦岭北麓的道家遗迹 | 第34-35页 |
3.3 秦汉时期的道家园林 | 第35-43页 |
3.3.1 先秦时期的楼观 | 第36-38页 |
3.3.2 西汉皇家园林中的观 | 第38-42页 |
3.3.3 秦岭北麓的道家活动 | 第42-43页 |
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观园林 | 第43-47页 |
3.4.1 道教形式的完备 | 第43-44页 |
3.4.2 频繁的道派之争 | 第44-45页 |
3.4.3 “观”称谓的起源及造园艺术 | 第45-47页 |
3.5 隋唐时期:道观园林的兴盛期 | 第47-48页 |
3.5.1 统治者与道教攀亲 | 第47-48页 |
3.5.2 道观园林的艺术特点 | 第48页 |
3.6 宋元明清时期:道观园林的成熟期 | 第48-53页 |
3.6.1 全真教的兴起 | 第48-50页 |
3.6.2 统治者的支持 | 第50页 |
3.6.3 道观园林文人化 | 第50-51页 |
3.6.4 造园艺术的精进 | 第51-53页 |
4 秦岭北麓道观园林造园艺术 | 第53-81页 |
4.1 秦岭北麓道观园林形胜 | 第53-54页 |
4.2 道观园林布局特点 | 第54-57页 |
4.2.1 最早出现的楼观 | 第54页 |
4.2.2 对应天宫的洞天 | 第54-56页 |
4.2.3 布局独特的宫观 | 第56-57页 |
4.3 道观园林艺术特征 | 第57-67页 |
4.3.1 道观园林建筑艺术 | 第57-58页 |
4.3.2 园林建筑布局特征 | 第58-59页 |
4.3.3 道观园林景观小品 | 第59-61页 |
4.3.4 道观园林植物配置 | 第61-63页 |
4.3.5 道观选址与风水 | 第63-67页 |
4.4 道观园林造园艺术分析 | 第67-69页 |
4.4.1 道观园林布局符合宗教传播的需要 | 第68页 |
4.4.2 道观园林布局符合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68页 |
4.4.3 道观园林善于用山石、树木造园 | 第68页 |
4.4.4 道观园林善于组合色彩、形成美感 | 第68-69页 |
4.5 秦岭北麓道观园林例说:重阳宫 | 第69-81页 |
4.5.1 园林背景 | 第69-71页 |
4.5.2 园林布局 | 第71-74页 |
4.5.3 园林景致 | 第74-77页 |
4.5.4 园林艺术 | 第77-81页 |
5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发展演进 | 第81-95页 |
5.1 早期佛寺起源与佛寺传入 | 第81-82页 |
5.2 汉至南北朝:佛寺园林的开端 | 第82-86页 |
5.2.1 “寺”的称谓来源 | 第83页 |
5.2.2 舍宅为寺 | 第83-84页 |
5.2.3 传统院落式布局 | 第84页 |
5.2.4 继承与发扬 | 第84-85页 |
5.2.5 园林特点 | 第85-86页 |
5.3 隋唐时期:佛寺园林大发展 | 第86-93页 |
5.3.1 宗派的形成与宗派祖庭说 | 第86-89页 |
5.3.2 统治阶级的推崇 | 第89-90页 |
5.3.3 佛寺的新称谓 | 第90页 |
5.3.4 “七堂伽蓝”制 | 第90-91页 |
5.3.5 大佛像的兴起 | 第91-92页 |
5.3.6 隋唐佛寺园林特点 | 第92-93页 |
5.4 宋元明清:佛寺园林的成熟期 | 第93-94页 |
5.4.1 禅宗的汉化 | 第93页 |
5.4.2 文人士大夫对佛寺园林的影响 | 第93页 |
5.4.3 园林特点 | 第93-94页 |
5.5 近代佛教寺院园林 | 第94-95页 |
5.5.1 总体平面布局 | 第94页 |
5.5.2 园林建筑与植物 | 第94-95页 |
6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造园艺术 | 第95-127页 |
6.1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形胜 | 第95页 |
6.2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布局 | 第95-98页 |
6.2.1 最早出现的廊院式 | 第95-96页 |
6.2.2 形制规整的中轴式 | 第96页 |
6.2.3 精巧别致的园林式 | 第96-97页 |
6.2.4 规整的中轴建筑格局 | 第97页 |
6.2.5 园林建筑布局特征 | 第97-98页 |
6.2.6 佛寺园林建筑功能 | 第98页 |
6.3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构成 | 第98-115页 |
6.3.1 园林建筑 | 第98-107页 |
6.3.2 园林小品 | 第107-111页 |
6.3.3 园林植物 | 第111-113页 |
6.3.4 园林水景 | 第113-115页 |
6.4 佛寺园林造园艺术分析 | 第115-120页 |
6.4.1 园林布局符合宗教需要 | 第115-116页 |
6.4.2 佛寺园林布局符合文化需要 | 第116页 |
6.4.3 园林选址讲究 | 第116-119页 |
6.4.4 善于用山石、树木造园 | 第119页 |
6.4.5 园林善于组合色彩 | 第119-120页 |
6.5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例说:草堂寺 | 第120-127页 |
6.5.1 园林背景 | 第120页 |
6.5.2 园林布局 | 第120-121页 |
6.5.3 园林景致 | 第121-125页 |
6.5.4 造园艺术 | 第125-127页 |
7 总结 | 第127-135页 |
7.1 秦岭北麓寺观园林历史与遗存 | 第127-128页 |
7.2 秦岭北麓道观园林发展演变总结 | 第128-129页 |
7.3 秦岭北麓道观园林造园艺术总结 | 第129-131页 |
7.4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发展演变总结 | 第131-132页 |
7.5 秦岭北麓佛寺园林造园艺术总结 | 第132-134页 |
7.6 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附录—Ⅱ图录 | 第142-147页 |
附录—Ⅲ表录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