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美育论文

比较视野下的先秦儒道美育思想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4页
1 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第14-27页
    1.1 礼乐教化:孔子的美育思想第14-19页
        1.1.1 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仁学第14-15页
        1.1.2 礼乐教化:成于乐、游于艺第15-17页
        1.1.3 诗教感化:兴、观、群、怨第17-18页
        1.1.4 自然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第18-19页
    1.2 存心养性:孟子的美育思想第19-22页
        1.2.1 “性善”论与美育实施途径的转向第19-21页
        1.2.2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乐教思想第21页
        1.2.3 德教、诗教思想与美育第21-22页
    1.3 化性起伪:荀子的美育思想第22-27页
        1.3.1 性恶论:荀子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3页
        1.3.2 性伪之分与性伪合:荀子美育思想的前提第23-24页
        1.3.3 化性起伪:荀子美育思想的核心第24-26页
        1.3.4 美善相乐:荀子美育的终极目标第26-27页
2 先秦道家的美育思想第27-33页
    2.1 道法自然:老子的美育思想第27-29页
        2.1.1 老子对礼乐教化的批判第27-28页
        2.1.2 老子“圣人”人格的主张及自我化育之道第28-29页
    2.2 自由逍遥:庄子的美育思想第29-33页
        2.2.1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美育的基本主张第29-30页
        2.2.2 “至人”、“万物与我为一”: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第30-31页
        2.2.3 “体道”以“乘物游心”:美育实践的途径第31-33页
3 先秦儒道美育思想比较第33-41页
    3.1 个体的和社会的:美育思想立足点的比较第33-35页
    3.2 体验的和生成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之达成的比较第35-36页
    3.3 超越的和功利的:美育原则的比较第36-38页
    3.4 儒道互补:中国传统美育实践的基本模式第38-41页
4 先秦儒道美育思想互补交融的当代意义第41-47页
    4.1 当代美育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4.2 先秦儒道美育思想互补交融对当代美育的启示第44-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作者简历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帝国主义理论到新帝国主义理论简史
下一篇:论《水之乡》中的“幽灵”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