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2-17页 |
1.2.1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浮射流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侧吸罩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侧吸罩捕集效率敏感性分析 | 第19-3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数值模拟介绍 | 第19-22页 |
2.2.2 数值模拟的求解过程 | 第22页 |
2.3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第22-26页 |
2.3.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模拟设置 | 第22-23页 |
2.3.2 网格划分与无关性验证 | 第23-25页 |
2.3.3 数值模拟有效性验证 | 第25-26页 |
2.4 侧吸罩捕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2.5 侧吸罩捕集效率敏感度分析 | 第28-31页 |
2.5.1 MorrisMethod方法简介 | 第28-29页 |
2.5.2 敏感度分析设置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特性研究 | 第33-51页 |
3.1 模型实验相似性原理 | 第33-35页 |
3.1.1 相似原理概述 | 第33页 |
3.1.2 通风模型实验 | 第33-35页 |
3.2 模型实验介绍 | 第35-42页 |
3.2.1 实验台介绍和测点布置 | 第35-39页 |
3.2.2 测试仪器和测试步骤 | 第39-42页 |
3.3 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特性规律 | 第42-48页 |
3.3.1 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烟气可视化实验 | 第42-43页 |
3.3.2 阵发性浮射流速度场的变化 | 第43-44页 |
3.3.3 阵发性浮射流温度场的变化 | 第44-46页 |
3.3.4 阵发性浮射流浓度场的变化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4.侧吸气流对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51-71页 |
4.1 侧吸罩排风量对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特性的影响 | 第51-61页 |
4.1.1 不同侧吸罩排风量下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烟气可视化实验 | 第53-54页 |
4.1.2 不同侧吸罩排风量下阵发性浮射流速度场的变化 | 第54页 |
4.1.3 不同侧吸罩排风量下阵发性浮射流压力场的变化 | 第54-55页 |
4.1.4 不同侧吸罩排风量下阵发性浮射流温度场的变化 | 第55-58页 |
4.1.5 不同侧吸罩排风量下阵发性浮射流浓度场的变化 | 第58-60页 |
4.1.6 不同侧吸罩排风量下阵发性污染物排除比tTCRR的变化 | 第60-61页 |
4.2 侧吸罩与热源水平距离对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特性的影响 | 第61-70页 |
4.2.1 不同侧吸罩与热源水平距离下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烟气可视化实验 | 第62-63页 |
4.2.2 侧吸罩与热源水平距离对阵发性浮射流温度场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3 侧吸罩与热源水平距离对阵发性浮射流浓度场的影响 | 第65-68页 |
4.2.4 侧吸罩与热源水平距离对阵发性污染物排除比tTCRR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不同侧吸罩安装高度下阵发性浮射流流场特性的研究 | 第71-83页 |
5.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模拟设置 | 第71-72页 |
5.2 数值模拟有效性验证 | 第72-73页 |
5.3 侧吸罩安装高度对阵发性浮射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 侧吸罩安装高度对阵发性浮射流温度场的影响 | 第76-79页 |
5.5 侧吸罩安装高度对阵发性浮射流浓度场的影响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图1 | 第91-94页 |
附图2 | 第94-97页 |
附图3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