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生物化学论文

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20页
    1.1 拟黑多刺蚁概述第10-12页
        1.1.1 拟黑多刺蚁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0-11页
        1.1.2 拟黑多刺蚁脑部构造第11页
        1.1.3 拟黑多刺蚁胸部第11页
        1.1.4 拟黑多刺蚁腹部第11-12页
        1.1.5 拟黑多刺蚁经济价值第12页
    1.2 核受体概述第12-13页
    1.3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概述第13-14页
    1.4 昆虫酪氨酸羟化酶概述第14-15页
    1.5 昆虫多巴脱羧酶概述第15-16页
    1.6 RNA干扰第16-17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8.1 研究内容第18页
        1.8.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0-42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2页
        2.1.1 实验动物第20页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第20-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42页
        2.2.1 总RNA提取第22-24页
        2.2.2 第一链cDNA合成第24页
        2.2.3 引物设计及检定第24-27页
        2.2.4 PCR扩增产物回收与测序第27页
        2.2.5 RNAi实验第27-30页
        2.2.6 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检测基因表达第30页
        2.2.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第30-34页
        2.2.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第34-38页
        2.2.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38-42页
第3章 实验结果第42-76页
    3.1 拟黑多刺蚁总RNA提取第42页
    3.2 模板质量及引物特异性检测第42-43页
    3.3 T7启动子添加检测第43-44页
    3.4 dsRNA稳定性检测第44页
    3.5 干扰效率检测第44-47页
    3.6 PvEcR-RNAi后拟黑多刺蚁虫体表型及行为变化第47-51页
        3.6.1 虫体表型变化第47-49页
        3.6.2 畸形及死亡率统计第49-50页
        3.6.3 虫体头宽体长及体重的变化统计第50-51页
    3.7 PvEcR-RNAi后PvTH、 PvDDC mRNA水平表达检测第51-61页
        3.7.1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整体PvTH、PvDDC mRNA的表达第52-53页
        3.7.2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雌蚁整体PvTH、 PvDDC的表达第53-54页
        3.7.3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雄蚁整体PvTH、 PvDDC的表达第54-56页
        3.7.4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2-4龄幼虫和蛹PvTH、PvDDC的表达第56-57页
        3.7.5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头部PvTH、PvDDC的表达第57-58页
        3.7.6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胸部PvTH、 PvDDC的表达第58-60页
        3.7.7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腹部PvEcR、PvTH、 PvDDC的表达第60-61页
    3.8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 mRNA水平定位检测第61-62页
        3.8.1 原位杂交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脑部表达第61页
        3.8.2 原位杂交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腹部表达第61-62页
    3.9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蛋白水平的表达第62-74页
    3.10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蛋白水平定位检测第74-76页
        3.10.1 免疫组化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脑部表达第74页
        3.10.2 免疫组化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腹部表达第74-76页
第4章 讨论第76-80页
    4.1 PvEcR与PvTH、PvDDC相关性研究第76-80页
总结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2页
附录第92-134页
    附录一 实时荧光定量数据第92-101页
    附录二 图版第101-132页
    附录三 缩略词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RISPR/Cas9靶向基因组修饰技术的SREBPs-T2A-luciferase Knock-in细胞系建立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火星雅丹地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