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血氧饱和度的意义 | 第10页 |
1.1.2 可穿戴设备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3 适用于医疗与健康的低功耗蓝牙技术 | 第11页 |
1.1.4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医疗新思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 | 第12-13页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2.2 市场前景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 | 第15-25页 |
2.1 无创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 第15-18页 |
2.1.1 无创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2.1.2 无创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原理 | 第16-18页 |
2.2 可穿戴式心率血氧智能采集系统的结构 | 第18-19页 |
2.3 信号采集端的核心 | 第19-20页 |
2.3.1 发光驱动与光电检测电路 | 第19-20页 |
2.3.2 采集端微处理器的选择方案 | 第20页 |
2.4 采集端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通信方式 | 第20-22页 |
2.4.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2.4.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比 | 第21-22页 |
2.5 智能手机平台的选择 | 第22-24页 |
2.5.1 主流移动操作系统概述 | 第22-23页 |
2.5.2 iOS操作系统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信号采集端的硬件设计 | 第25-38页 |
3.1 信号采集端的设计概述 | 第25页 |
3.2 单芯片心电采集模块电路 | 第25-30页 |
3.2.1 AFE44x0系列单芯片集成模拟前端介绍 | 第25-29页 |
3.2.2 AFE4400应用电路设计 | 第29-30页 |
3.3 单片机控制单元 | 第30-31页 |
3.3.1 MSP430系列超低功耗单片机简介 | 第30页 |
3.3.2 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 | 第30-31页 |
3.4 蓝牙模块电路 | 第31-32页 |
3.5 电源模块 | 第32-33页 |
3.6 采集端单片机程序设计 | 第33-37页 |
3.6.1 程序总体设计 | 第33-34页 |
3.6.2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 第34-35页 |
3.6.3 AFE4400初始化程序设计 | 第35-36页 |
3.6.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第36-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低功耗蓝牙技术及其传输协议 | 第38-59页 |
4.1 低功耗蓝牙技术概述 | 第38-42页 |
4.1.1 蓝牙4.0技术与传统蓝牙的关系 | 第38-39页 |
4.1.2 低功耗蓝牙技术的应用 | 第39-40页 |
4.1.3 蓝牙4.0的特点 | 第40-41页 |
4.1.4 低功耗蓝牙的网络拓扑 | 第41-42页 |
4.2 低功耗蓝牙协议栈 | 第42-49页 |
4.2.1 低功耗蓝牙协议栈的结构 | 第42-43页 |
4.2.2 链路层 | 第43-45页 |
4.2.3 通用访问规范层 | 第45-47页 |
4.2.4 通用属性规范层 | 第47-49页 |
4.3 CC2540蓝牙无线串口透传的实现 | 第49-58页 |
4.3.1 程序结构 | 第49-50页 |
4.3.2 通用访问规范层的配置 | 第50-51页 |
4.3.3 通用属性规范层的配置 | 第51-53页 |
4.3.4 硬件抽象层中的串口事件处理 | 第53-54页 |
4.3.5 蓝牙串口透传的重传校验机制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基于IOS平台的软件设计 | 第59-69页 |
5.1 iOS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第59-63页 |
5.1.1 iOS应用的编程语言 | 第59-60页 |
5.1.2 iOS应用的开发工具 | 第60-62页 |
5.1.3 iOS应用的开发框架 | 第62-63页 |
5.2 系统设计 | 第63-68页 |
5.2.1 程序功能分析 | 第63-64页 |
5.2.2 蓝牙通信模块 | 第64-66页 |
5.2.3 数据读取模块 | 第66-67页 |
5.2.4 数据显示模块 | 第67页 |
5.2.5 数据存储模块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