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秦岭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8页 |
1.2.1 研究区位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3-17页 |
1.2.3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第17-18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 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1.6.1 生态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6.2 保护性利用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1.6.3 评述与展望 | 第29-3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8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9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第33-5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6页 |
2.1.1 生态服务及相关概念 | 第33-35页 |
2.1.2 保护性利用概念 | 第35-36页 |
2.2 景观可持续性科学理论及其扩充框架构建 | 第36-44页 |
2.2.1 景观可持续性科学理论介绍 | 第36-37页 |
2.2.2 景观可持续性科学扩充框架构建 | 第37-41页 |
2.2.3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贡献 | 第41-44页 |
2.3 公众参与理论 | 第44-46页 |
2.3.1 公众参与的认识 | 第44页 |
2.3.2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2.3.3 公众参与的缺陷 | 第45页 |
2.3.4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贡献 | 第45-46页 |
2.4 生态服务评价体系构建理论 | 第46-51页 |
2.4.1 生态服务评价指标选取 | 第47-48页 |
2.4.2 生态服务评价程序开展 | 第48-50页 |
2.4.3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贡献 | 第50-51页 |
2.5 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步骤 | 第51-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秦岭北麓甘河流域生态服务评价体系构建 | 第55-79页 |
3.1 甘河流域生态服务的识别方法 | 第55-60页 |
3.1.1 景观格局的识别 | 第55-57页 |
3.1.2 生态过程的识别 | 第57-58页 |
3.1.3 生态服务的识别 | 第58-60页 |
3.2 甘河流域“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的关系构建 | 第60-68页 |
3.2.1 河流廊道-过程-功能-服务的关系构建 | 第61-64页 |
3.2.2 耕地基质-过程-功能-服务的关系构建 | 第64-65页 |
3.2.3 园地斑块-过程-功能-服务的关系构建 | 第65-66页 |
3.2.4 林地斑块-过程-功能-服务的关系构建 | 第66-68页 |
3.3 甘河流域生态服务评价 | 第68-75页 |
3.3.1 甘河流域评价指标选取 | 第68-69页 |
3.3.2 甘河流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69-71页 |
3.3.3 甘河流域生态服务评估方法 | 第71-75页 |
3.4 甘河流域生态服务问题指认 | 第75-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4 甘河流域“服务-过程”机制分析 | 第79-105页 |
4.1 河流廊道“服务-过程”机制分析 | 第79-88页 |
4.1.1 河流廊道生态服务现状 | 第79-80页 |
4.1.2 河流廊道生态过程分析 | 第80-88页 |
4.2 耕地基质“服务-过程”机制分析 | 第88-94页 |
4.2.1 耕地基质生态服务现状 | 第88-89页 |
4.2.2 耕地基质生态过程分析 | 第89-94页 |
4.3 园地斑块“服务-过程”机制分析 | 第94-97页 |
4.3.1 园地斑块生态服务现状 | 第94页 |
4.3.2 园地斑块生态过程分析 | 第94-97页 |
4.4 林地斑块“服务-过程”机制分析 | 第97-102页 |
4.4.1 林地斑块生态服务现状 | 第97-98页 |
4.4.2 林地斑块生态过程分析 | 第98-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5 甘河流域保护性利用研究 | 第105-143页 |
5.1 河流廊道保护性利用研究 | 第106-121页 |
5.1.1 河流廊道空间格局优化 | 第106-118页 |
5.1.2 河流廊道保护性利用模式的提出 | 第118-121页 |
5.2 耕地基质保护性利用研究 | 第121-130页 |
5.2.1 耕地基质空间格局优化 | 第121-128页 |
5.2.2 耕地基质保护性利用模式的提出 | 第128-130页 |
5.3 园地斑块保护性利用研究 | 第130-135页 |
5.3.1 园地斑块空间格局优化 | 第130-133页 |
5.3.2 园地斑块保护性利用模式 | 第133-135页 |
5.4 林地斑块保护性利用研究 | 第135-139页 |
5.4.1 林地斑块空间格局优化 | 第135-138页 |
5.4.2 林地斑块保护性利用模式的提出 | 第138-139页 |
5.5 生态服务导向的甘河流域保护性利用模式管理优化 | 第139-141页 |
5.5.1 生态服务主导模式的不足 | 第139页 |
5.5.2 保护性利用的优化管理 | 第139-14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3-144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44页 |
6.3 研究不足与扩展方向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7-159页 |
附录-Ⅱ 图录 | 第159-163页 |
附录-Ⅲ 表录 | 第163-167页 |
附录-Ⅳ 现状调研资料汇总 | 第16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