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的恶意代码检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背景技术介绍 | 第13-22页 |
2.1 恶意代码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2.1.1 静态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2.1.2 动态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2.2 公用沙箱分析介绍 | 第15-16页 |
2.3 本体介绍 | 第16-18页 |
2.3.1 本体的起源和发展 | 第16页 |
2.3.2 本体的定义 | 第16-17页 |
2.3.3 本体描述语言 | 第17-18页 |
2.4 本体构建工具 | 第18-20页 |
2.5 本体推理机 | 第20-2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构建恶意代码领域本体 | 第22-34页 |
3.1 恶意代码领域本体设计 | 第22-28页 |
3.1.1 本体分类的设计 | 第23-26页 |
3.1.2 本体关系的设计 | 第26-28页 |
3.2 基于本体的恶意代码抽象描述 | 第28-33页 |
3.2.1 简单行为的描述 | 第28-29页 |
3.2.2 复杂行为的描述 | 第29-32页 |
3.2.3 本体个体的描述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本体规则库构建与恶意代码检测 | 第34-42页 |
4.1 本体规则库的构建 | 第34-40页 |
4.1.1 挖掘特征的表示 | 第34-35页 |
4.1.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 第35页 |
4.1.3 家族相似行为挖掘 | 第35-37页 |
4.1.4 家族规则表示 | 第37-38页 |
4.1.5 规则补充 | 第38-40页 |
4.2 基于本体的恶意代码检测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5.1 实验数据 | 第42-45页 |
5.1.1 实验样本获取 | 第42-43页 |
5.1.2 获取行为分析报告 | 第43-45页 |
5.2 家族相似行为挖掘 | 第45-46页 |
5.2.1 本体的完善 | 第45页 |
5.2.2 关联规则挖掘 | 第45-46页 |
5.3 恶意代码检测实验 | 第46-52页 |
5.3.1 实验说明 | 第46-47页 |
5.3.2 规则选取 | 第47-48页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5.3.4 家族间规则对比与分析 | 第50-52页 |
5.4 方法对比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