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煤混烧生物质污染物排放特性及结渣特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1.1.1 发展生物质能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2 我国燃煤电厂的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生物质与煤混燃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第16-24页 |
2.1 实验目的与作用 | 第16页 |
2.2 实验原料与常规分析 | 第16-18页 |
2.3 实验台架与实验仪器 | 第18-22页 |
2.3.1 卧式单脚炉实验台 | 第18-20页 |
2.3.2 实验测量仪器 | 第20-22页 |
2.4 实验内容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无烟煤混烧生物质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第24-32页 |
3.1 炉膛温度分布 | 第24-25页 |
3.2 燃烧产物分布 | 第25-30页 |
3.2.1 烟气中O_2分布 | 第26页 |
3.2.2 烟气中CO_2分布 | 第26-27页 |
3.2.3 烟气中CO分布 | 第27-28页 |
3.2.4 烟气中SO_x与NO_x分布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无烟煤混烧生物质结渣特性研究 | 第32-43页 |
4.1 概述 | 第32页 |
4.2 生物质混煤结渣判别指数 | 第32-34页 |
4.3 飞灰含碳量及灰熔点的测量 | 第34-37页 |
4.3.1 飞灰与底灰含碳量的测定 | 第34-36页 |
4.3.2 飞灰与底灰灰熔点的测定 | 第36-37页 |
4.4 灰成分分析 | 第37-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5.2 论文的后续工作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