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山区发展与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18页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19页 |
1.3.1 山地 | 第18页 |
1.3.2 小城镇 | 第18-19页 |
1.3.3 新城拓展 | 第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山地小城镇新城拓展现状分析——以西部川渝地区为例 | 第21-39页 |
2.1 西部川渝山地小城镇建设的滞后性 | 第21-23页 |
2.2 城镇拓展建设存在问题概述 | 第23-31页 |
2.2.1 城镇外部整体布局 | 第23-25页 |
2.2.2 城镇交通建设 | 第25-27页 |
2.2.3 城镇景观建设 | 第27-28页 |
2.2.4 城镇功能布局 | 第28-31页 |
2.3 新城建设 SWOT 分析 | 第31-37页 |
2.3.1 优势(Strengths) | 第31-33页 |
2.3.2 劣势(Weaknesses) | 第33-35页 |
2.3.3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35-36页 |
2.3.4 挑战(Threats) | 第36-37页 |
2.4 总结 | 第37-39页 |
3 紧凑城市理论与城市设计方法的适应性应用 | 第39-47页 |
3.1 紧凑城市理论解读 | 第39-42页 |
3.1.1 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39-41页 |
3.1.2 关于紧凑城市理论的争议 | 第41页 |
3.1.3 紧凑城市理论的相对性及紧凑城市形态的不确定性 | 第41页 |
3.1.4 总结 | 第41-42页 |
3.2 将城市设计引入山地小城镇的紧凑城市建设 | 第42-44页 |
3.2.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联与区别 | 第42-43页 |
3.2.2 城市设计对紧凑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43页 |
3.2.3 城市设计对山地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 第43-44页 |
3.3 针对山地小城镇新城拓展的紧凑城市理论原则与城市设计策略建构 | 第44-47页 |
4 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关于整体形态、公共交通、混合功能 | 第47-63页 |
4.1 城镇整体形态控制:导向明确的单中心非均质外溢式增长 | 第47-52页 |
4.2 山地小城镇公共交通系统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52-56页 |
4.2.1 提升水平机动交通效率 | 第53-54页 |
4.2.2 继承并优化山地立体公共交通 | 第54-56页 |
4.2.3 增强不同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系与配合 | 第56页 |
4.3 具有地域适应性的混合功能策略 | 第56-63页 |
4.3.1 城市尺度上的功能混合 | 第57页 |
4.3.2 社区尺度上的功能混合 | 第57-61页 |
4.3.3 建筑尺度上的功能混合 | 第61-63页 |
5 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关于要素整合 | 第63-87页 |
5.1 整体层面的要素整合 | 第65-68页 |
5.2 局部层面要素整合之一:不同空间要素在同一位置的重叠(空间复合利用) | 第68-77页 |
5.2.1 建筑外表面空间的复合利用 | 第68-70页 |
5.2.2 建筑内部空间的复合利用 | 第70-71页 |
5.2.3 城市绿化空间的复合利用 | 第71-74页 |
5.2.4 自然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的复合利用 | 第74-75页 |
5.2.5 堡坎空间的复合利用 | 第75-77页 |
5.3 局部层面要素整合之二:相邻空间要素的共轭互动 | 第77-83页 |
5.3.1 建筑外表面空间、内部空间与步行路径、步行节点空间的共轭互动 | 第78-80页 |
5.3.2 建筑外表面空间、内部空间与非交通类开敞空间的共轭互动 | 第80-83页 |
5.4 局部层面要素整合之三:利用中介空间联系分离的空间 | 第83-87页 |
5.4.1 利用空中步行路径联系建筑空间 | 第83-84页 |
5.4.2 利用步行路径联系相互分离的自然开敞空间和步行节点空间 | 第84-85页 |
5.4.3 利用绿化廊道联系相互分离的自然开敞空间 | 第85-87页 |
6 案例分析: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郪江新城片区城市设计 | 第87-97页 |
6.1 项目背景:大英县城区拓展诉求 | 第87-88页 |
6.2 片区 SWOT 分析、项目定位与核心功能建构 | 第88-89页 |
6.2.1 片区 SWOT 分析 | 第88页 |
6.2.2 项目定位 | 第88页 |
6.2.3 片区核心功能建构 | 第88-89页 |
6.3 片区整体形态控制 | 第89页 |
6.4 公共交通设计 | 第89-90页 |
6.5 混合功能设计 | 第90-91页 |
6.5.1 宏观层面:片区职住平衡 | 第90-91页 |
6.5.2 中、微观层面:社区功能混合 | 第91页 |
6.6 要素整合设计 | 第91-97页 |
6.6.1 宏观层面要素整合 | 第91-92页 |
6.6.2 中、微观层面要素整合 | 第92-9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7.1 结论 | 第97-99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附录 | 第111-12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
B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郪江新城片区城市设计相关图纸 | 第112-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