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1.1.1 再制造的内涵及重要性 | 第8-9页 |
1.1.2 机床再制造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再制造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机床再制造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热喷涂技术及其在机床再制造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轴类零件热喷涂再制造工艺试验技术研究 | 第20-36页 |
2.1 轴类零件失效分析及损伤检测 | 第20-25页 |
2.1.1 失效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2.1.2 损伤特征检测 | 第22-25页 |
2.2 轴类零件热喷涂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第25-30页 |
2.2.1 热喷涂工艺选择 | 第25-28页 |
2.2.2 热喷涂涂层系统设计 | 第28-29页 |
2.2.3 热喷涂涂层制备 | 第29-30页 |
2.3 涂层结构性能检测与分析 | 第30-35页 |
2.3.1 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裂纹 | 第30页 |
2.3.2 涂层孔隙率 | 第30-31页 |
2.3.3 涂层组织形貌 | 第31页 |
2.3.4 涂层结合强度 | 第31-32页 |
2.3.5 涂层硬度 | 第32-33页 |
2.3.6 涂层耐磨性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轴类零件热喷涂再制造工艺残余应力分析 | 第36-48页 |
3.1 热喷涂涂层残余应力的来源及形成机理 | 第36-38页 |
3.1.1 涂层残余应力的来源 | 第36-37页 |
3.1.2 涂层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 | 第37-38页 |
3.2 圆筒型涂层系统残余应力基本理论 | 第38-40页 |
3.3 涂层残余应力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3.3.1 涂层系统残余应力有限元模型 | 第41-42页 |
3.3.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第42-44页 |
3.3.3 基本假设 | 第44页 |
3.4 涂层残余应力试验检测 | 第44-46页 |
3.4.1 X 射线法检测原理 | 第45-46页 |
3.4.2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应用案例 | 第48-66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48页 |
4.2 滚齿机主轴热喷涂再制造工艺试验 | 第48-51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4.2.2 涂层制备 | 第49-50页 |
4.2.3 涂层性能检测 | 第50-51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4页 |
4.4 热喷涂再制造主轴残余应力分析 | 第54-64页 |
4.4.1 滚齿机主轴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 第54-57页 |
4.4.2 滚齿机主轴残余应力 X 射线衍射仪检测 | 第57页 |
4.4.3 涂层系统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结果及试验验证 | 第57-64页 |
4.5 再制造前后主轴性能对比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目录 | 第76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或授权的专利目录 | 第76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