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高铁条件下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第9页
        1.2 高铁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都市圈的研究热潮第9-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2.1 丰富和深化高铁旅游的研究内容第10-11页
        2.2 为合理布局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第11页
    3 研究框架第11-13页
        3.1 研究目标第11-12页
        3.2 研究内容第12页
        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2页
        3.4 技术路线第12-13页
    4 数据资料及处理第13-15页
        4.1 一手资料及处理第13-14页
        4.2 二手资料及处理第14-15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5-23页
    1 国内外高铁对区域旅游影响研究进展第15-19页
        1.1 国内外高铁对区域通达性影响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 高铁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研究进展第18-19页
    2 国内外都市圈旅游空间研究进展第19-21页
        2.1 空间认知与都市圈旅游第19-20页
        2.2 空间结构与都市圈旅游第20页
        2.3 空间关联与都市圈旅游第20页
        2.4 交通发展与都市圈旅游第20-21页
    3 研究评述第21-23页
第三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区概况第23-34页
    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4页
        1.1 高速铁路第23页
        1.2 都市圈第23-24页
    2 相关理论方法第24-30页
        2.1 一日交流圈理论第24-25页
        2.2 可达性理论第25页
        2.3 旅游流空间模式理论第25-26页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26-27页
        2.5 跨城流动行为空间模型第27-29页
        2.6 位序—规模回归法则第29页
        2.7 旅游赫芬达尔指数第29-30页
    3 研究区概况及线路选择第30-34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0-33页
        3.2 线路线路第33-34页
第四章 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可达性格局变化特征第34-46页
    1 数据库构建第34-36页
        1.1 交通线路的矢量化第34-35页
        1.2 交通线路的速度确定第35页
        1.3 数据栅格分析过程第35-36页
    2 高铁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可达性格局影响分析第36-44页
        2.1 高铁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最短时间的通达值影响第36-39页
        2.2 高铁对一日交流圈的可达性影响第39-41页
        2.3 高铁对长三角都市圈一日交流圈辐射范围影响第41-44页
    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五章 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行为变化特征第46-56页
    1 高铁对杭州都市圈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行为影响第46-49页
    2 高铁对合肥都市圈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行为影响第49-51页
    3 高铁对南京都市圈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行为影响第51-52页
    4 高铁对上海都市圈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行为影响第52-53页
    5 高铁对徐州都市圈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行为影响第53-55页
    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都市圈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第56-68页
    1 都市圈间旅游空间格局变化第56-59页
        1.1 扩大5大都市圈的直接影响范围第56-57页
        1.2 提升发达都市圈的地位第57-58页
        1.3 拉动欠发达都市圈的对外辐射能力第58页
        1.4 加速长三角地区都市圈间的地域整合第58-59页
    2 都市圈内城市间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第59-63页
        2.1 位序——规模回归分析第59-61页
        2.2 旅游赫芬达尔指数分析第61-62页
        2.3 城市间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第62-63页
    3 城市内部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第63-66页
    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七章 结语第68-71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68-69页
    2 进一步研究工作第69-71页
        2.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与假设条件的合理性第69页
        2.2 研究结论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第69-70页
        2.3 未考虑城市交通接驳时间的影响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0-81页
附录第81-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BAQUS的高层结构收缩徐变分析
下一篇:基于回旋曲线的自动平行泊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