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绪论 | 第9-11页 |
二、明传奇书生形象的类型研究 | 第11-25页 |
(一) 忠孝节义型 | 第12-15页 |
1. 表彰忠孝者 | 第12-13页 |
2. 张扬节义者 | 第13-14页 |
3. 汲于功名者 | 第14-15页 |
(二) 仙佛神道型 | 第15-17页 |
1. 升仙乐道者 | 第15-16页 |
2. 经历宦海而看破尘世者 | 第16-17页 |
3. 经历爱情而共证仙道者 | 第17页 |
(三) 明传奇中专于情爱型书生形象 | 第17-22页 |
1. 至情者 | 第18-20页 |
2. 有情者 | 第20-22页 |
(四) 其他型 | 第22-25页 |
1. 发迹变泰者 | 第22-23页 |
2. 惧内者 | 第23页 |
3. 负心者 | 第23-24页 |
4. 破坏者 | 第24页 |
5. 其他 | 第24-25页 |
三、明传奇书生形象的思想内涵 | 第25-45页 |
(一) 积极主动地追求爱情与明中后期思想解放思潮 | 第26-31页 |
1. 思想解放思潮下的情爱观 | 第26-29页 |
2. 申纯——至情思想的完美诠释 | 第29-31页 |
(二) 男尊女卑的情爱观 | 第31-34页 |
1. 以貌为主、才貌双全的择偶观 | 第32-33页 |
2. 泛爱式的恋爱心理 | 第33-34页 |
(三) 出世与入世——儒释道的融合与矛盾冲突 | 第34-38页 |
1. 出世与入世的挣扎与解脱 | 第35-37页 |
2. 积善成仙的观念 | 第37-38页 |
(四) 忠孝型书生与封建伦理的强化 | 第38-43页 |
1. 明初的教化风行与概念化忠孝型书生形象 | 第38-40页 |
2. 不同形态的孝子——中国孝文化的艺术诠释 | 第40-43页 |
(五) 明传奇书生形象的侠义之风 | 第43-45页 |
四、明传奇书生形象的艺术魅力及塑造方法 | 第45-66页 |
(一) 艺术魅力 | 第45-53页 |
1. 阴柔性情 | 第46-48页 |
2. 大团圆结局 | 第48-51页 |
3. 诗化语言 | 第51-53页 |
(二) 塑造方法 | 第53-66页 |
1. 典型化的书生语言 | 第53-56页 |
2. 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主要人物性格 | 第56-58页 |
3. 梦境的运用 | 第58-60页 |
4. 正笔与闲笔 | 第60-62页 |
5. 心理描写 | 第62-63页 |
6. 悲剧性情感基调和多重离合模式——试论申纯的独特塑造方法 | 第63-66页 |
五、结语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84页 |
A.忠孝节义型书生形象表 | 第75-77页 |
B.仙佛神道型书生形象表 | 第77-78页 |
C.专于情爱型书生形象表 | 第78-82页 |
D.其他型书生形象表 | 第82-84页 |
E.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