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烃气驱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13-22页 |
2.1 注气过程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原理 | 第13-18页 |
2.1.1 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物料平衡方程组 | 第13-15页 |
2.1.2 油气体系相态计算热力学平衡方程组 | 第15页 |
2.1.3 常用的两类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 | 第15-18页 |
2.2 注气混相驱机理概述 | 第18-19页 |
2.2.1 一次接触混相驱替 | 第18页 |
2.2.2 多次接触混相驱替 | 第18-19页 |
2.2.3 非混相驱替 | 第19页 |
2.3 注气效果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2.3.1 静态参数对注气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2 动态参数对注气效果的影响 | 第20-21页 |
2.4 天然气驱适用油藏筛选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注天然气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 第22-39页 |
3.1 基础物性参数及注入天然气的组分 | 第22-23页 |
3.1.1 油藏流体基础物性参数 | 第22-23页 |
3.1.2 注入天然气的组分 | 第23页 |
3.2 天然气细管驱替实验研究 | 第23-30页 |
3.2.1 细管实验的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3.2.2 细管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 第24-26页 |
3.2.3 经验公式法确定 MMP | 第26-27页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30页 |
3.3 天然气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 | 第30-39页 |
3.3.1 实验条件及装置 | 第30-31页 |
3.3.2 天然气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31-39页 |
第四章 东胜堡潜山地质建模及历史拟合 | 第39-57页 |
4.1 工区概况 | 第39-40页 |
4.2 地质建模 | 第40-47页 |
4.2.1 建立流程 | 第40-41页 |
4.2.2 东胜堡潜山三维双孔双渗模型 | 第41-47页 |
4.3 油藏数值模拟 | 第47-57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47页 |
4.3.2 数据输入 | 第47-48页 |
4.3.3 历史拟合 | 第48-52页 |
4.3.4 剩余油分布 | 第52-57页 |
第五章 东胜堡潜山天然气驱方案及开发效果预测 | 第57-68页 |
5.1 注气井组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5.2 井组注气合理开发技术指标论证 | 第58-68页 |
5.2.1 不同注入方式开发效果对比 | 第58-60页 |
5.2.2 注气速度方案优化 | 第60-61页 |
5.2.3 注气总量优化研究 | 第61-63页 |
5.2.4 合理转注气时机研究 | 第63-64页 |
5.2.5 气水交替注入方案优化 | 第64-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