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17-30页 |
2.1 元胞自动机 | 第17-22页 |
2.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元胞自动机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3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结构 | 第19-22页 |
2.2 典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2-25页 |
2.2.1 初等元胞自动机及其实现 | 第22-23页 |
2.2.2 “生命游戏”及其实现 | 第23-25页 |
2.3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对比分析 | 第25-29页 |
2.3.1 184 号模型 | 第25-26页 |
2.3.2 NS 模型 | 第26-27页 |
2.3.3 巡航控制极限模型 | 第27页 |
2.3.4 速度效应模型(VE 模型) | 第27-28页 |
2.3.5 依赖于速度的随机慢化模型(VDR 模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交通流密度影响的单车道交通流改进模型 | 第30-42页 |
3.1 交通流的流量、速度、密度关系 | 第30-35页 |
3.1.1 衡量交通特性的重要参数 | 第30-31页 |
3.1.2 格林希尔治(Green Shield)速度-密度线性关系 | 第31-33页 |
3.1.3 流量-密度关系 | 第33-35页 |
3.2 单车道交通流改进模型 | 第35-36页 |
3.2.1 基于密度的道路状态划分 | 第35页 |
3.2.2 基于道路状态的系统更新规则 | 第35-36页 |
3.3 模型数学建模 | 第36-41页 |
3.3.1 慢化概率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2 车辆演化规则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仿真系统建模 | 第42-51页 |
4.1 系统仿真步骤 | 第42-44页 |
4.2 仿真软件 | 第44页 |
4.3 基本仿真参数定义 | 第44-49页 |
4.3.1 元胞参数 | 第44-46页 |
4.3.2 模拟道路参数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模型仿真与评价 | 第51-62页 |
5.1 模型仿真框架 | 第51-53页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5.2.1 时空图分析 | 第53-56页 |
5.2.2 流量-密度、速度-密度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5.2.3 回滞现象分析 | 第58-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工作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 第62页 |
6.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