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 | 第9-12页 |
1.1.1 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2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 农用抗生素研究概况及展望 | 第12-14页 |
1.2.1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2 国内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国外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4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展望 | 第13-14页 |
1.3 植物内生菌 | 第14-19页 |
1.3.1 植物内生菌的种类 | 第14-16页 |
1.3.2 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6-19页 |
1.4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9-21页 |
1.4.1 选题依据及基础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活性评价 | 第21-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4 培养基 | 第21页 |
2.1.5 发酵液 | 第21-22页 |
2.1.6 供试病原菌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植物材料表面消毒 | 第22页 |
2.2.2 内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2-23页 |
2.2.3 菌株的纯化 | 第23页 |
2.2.4 菌株的保藏 | 第23页 |
2.2.5 菌株液体培养 | 第23页 |
2.2.6 活性筛选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3.1 表面消毒效果 | 第24页 |
2.3.2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4页 |
2.3.3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 第24页 |
2.3.4 内生菌代谢产物活性测定 | 第24-27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内生真菌 F52 菌株鉴定及不同碳源对曲酸产量的影响 | 第28-3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3.1.2 基础培养基 | 第28页 |
3.1.3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3.2.1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29页 |
3.2.2 菌株分子学鉴定 | 第29-31页 |
3.2.3 菌株 F52 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31页 |
3.2.4 碳源对曲酸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32-37页 |
3.3.1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32页 |
3.3.2 菌株分子学鉴定 | 第32-34页 |
3.3.3 菌株 F52 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34-35页 |
3.3.4 不同碳源对曲酸产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内生真菌 F60 的分离鉴定及活性成分研究 | 第38-47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4.1.2 基础培养基 | 第38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4.2.1 菌株的鉴定 | 第39-40页 |
4.2.2 菌株 F60 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第40-41页 |
4.2.3 菌株 F60 发酵液活性成分抑菌活性评价 | 第41-4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3.1 菌株的鉴定 | 第42-44页 |
4.3.2 菌株 F60 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第44页 |
4.3.3 菌株 F60 发酵液活性成分抑菌活性评价 | 第44-45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60页 |
化合物 XN-01 的谱图 | 第54-57页 |
化合物Ⅰ的谱图 | 第57-60页 |
缩略词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