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传播路径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s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3页 |
一、法律文化传播路径概述 | 第13-17页 |
(一) 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内容与意义 | 第14-17页 |
1. 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内容 | 第14-16页 |
2. 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意义 | 第16-17页 |
二、对我国律文化传播路径的分类 | 第17-23页 |
(一) 内向型传播路径 | 第17-18页 |
(二) 人际型传播路径 | 第18-19页 |
(三) 组织型传播路径 | 第19-20页 |
(四) 大众型传播路径 | 第20页 |
(五) 新媒体型传播路径 | 第20-21页 |
(六) 其他类型传播路径 | 第21-23页 |
三、我国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效度形态 | 第23-26页 |
(一) 积极传播效度形态 | 第23-24页 |
(二) 消极传播效度形态 | 第24-25页 |
(三) 无传播效度形态 | 第25-26页 |
四、我国法律文化传播路径效度的测评 | 第26-35页 |
(一) 我国传播路径效度测评的目的 | 第26-29页 |
1. 肯定我国传播路径积极传播效度 | 第26-27页 |
2. 否定我国传播路径的消极和无传播效度 | 第27-28页 |
3. 反映我国传播路径系统现况 | 第28-29页 |
4. 引导我国传播主体与受体 | 第29页 |
5. 审视我国传播路径的缺陷与不足 | 第29页 |
(二) 我国传播路径效度测评的要求 | 第29-31页 |
1. 符合我国国家社会现实 | 第30页 |
2. 符合我国传播路径本体实际 | 第30-31页 |
(三) 我国传播路径效度测评方法 | 第31-35页 |
1. 实地考察调研测评法 | 第31-32页 |
2. 社会调查问卷测评法 | 第32页 |
3. 电话短信访问测评法 | 第32-33页 |
4. 深度访谈调查测评法 | 第33页 |
5. 网络调查采集测评法 | 第33-35页 |
五、对影响我国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限制性分析 | 第35-44页 |
(一) 我国传播主限制方面 | 第35-38页 |
1. 我国传播主体的决策欠妥 | 第35-36页 |
2. 我国传播主体的“把关”不合理 | 第36-37页 |
3. 我国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单一 | 第37-38页 |
(二) 我国传播受体限制方面 | 第38-41页 |
1. 我国传播受体的动机和需求不足 | 第38-39页 |
2. 我国传播受体的“微把关”和选择失衡 | 第39-40页 |
3. 我国传播受体的媒介使用能力欠缺 | 第40-41页 |
(三) 我国传播路径本体限制方面 | 第41-44页 |
1. 我国传播路径的功能差异大 | 第41-42页 |
2. 我国传播路径中的“噪音”繁杂 | 第42-43页 |
3. 我国传播路径的反馈功能闭塞 | 第43-44页 |
六、完善提高我国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建议 | 第44-53页 |
(一) 我国传播主体方面 | 第44-47页 |
1. 提高我国主体传播技能 | 第44-45页 |
2. 加强对我国传播路径的合理“把关” | 第45-46页 |
3. 全面把握当代我国法律文化内容 | 第46-47页 |
(二) 我国传播受体方面 | 第47-49页 |
1. 实现我国传播受体对传播路径的价值 | 第47-48页 |
2. 激发我国传播受体的参与积极性 | 第48-49页 |
3. 构建我国传播受体对传播路径的反馈机制 | 第49页 |
(三) 我国传播路径本体方面 | 第49-53页 |
1. 把握我国传播路径的趋势 | 第50-51页 |
2. 加强我国传播路径的机动灵活性 | 第51页 |
3. 加强对我国传播路径的开发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录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