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1.1.1 4G 通信技术的特点 | 第8页 |
1.1.2 4G 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8-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峰均功率比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子载波间干扰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峰均功率比和子载波干扰的联合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分数傅里叶变换理论以及 FRFT-OFDM 系统 | 第15-26页 |
2.1 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第15-17页 |
2.1.1 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1.2 分数傅里叶变换理论的应用 | 第16-17页 |
2.2 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 第17-19页 |
2.2.1 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 第17页 |
2.2.2 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 第17-19页 |
2.3 傅里叶变换和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 第19-21页 |
2.4 FRFT-OFDM 系统的介绍 | 第21-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FRFT-OFDM 系统的峰均功率比的研究 | 第26-45页 |
3.1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26-28页 |
3.1.1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 | 第26页 |
3.1.2 高峰均功率比产生的原因 | 第26-27页 |
3.1.3 峰均功率比的统计特性 | 第27-28页 |
3.2 影响峰均功率比的系统参量 | 第28-31页 |
3.2.1 峰均功率比和子载波数的关系 | 第28-29页 |
3.2.2 峰均功率比和 OFDM 信号相关性的关系 | 第29-30页 |
3.2.3 峰均功率比和调制方式的关系 | 第30-31页 |
3.3 传统 OFDM 系统降低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第31-35页 |
3.3.1 信号预畸变技术 | 第31-32页 |
3.3.2 编码类技术 | 第32页 |
3.3.3 概率类技术 | 第32-34页 |
3.3.4 ZC 序列技术 | 第34-35页 |
3.4 FRFT-OFDM 系统峰均功率比的研究 | 第35-43页 |
3.4.1 FRFT-OFDM 系统低峰均功率比的原因 | 第37页 |
3.4.2 FRFT-OFDM 系统低峰均功率比的理论证明 | 第37-39页 |
3.4.3 FRFT-OFDM 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最优阶次选择 | 第39-40页 |
3.4.4 基于 FRFT-OFDM 系统的降低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第40-41页 |
3.4.5 数值仿真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FRFT-OFDM 系统的子载波间干扰的研究 | 第45-64页 |
4.1 系统子载波间干扰的研究 | 第45-52页 |
4.1.1 传统 OFDM 系统子载波间干扰的研究 | 第45-47页 |
4.1.2 FRFT-OFDM 系统子载波间干扰的研究 | 第47-52页 |
4.2 FRFT-OF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 第52-62页 |
4.2.1 BPSK 调制下传统 OF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 第53-58页 |
4.2.2 BPSK 调制下 FRFT-OF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 第58-60页 |
4.2.3 QPSK 调制下 FRFT-OF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