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秋水仙素对直立型扁蓿豆诱变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9-11页
1 引言第11-20页
    1.1 牧草多倍体育种意义第11页
    1.2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第11-13页
        1.2.1 物理方法第11页
        1.2.2 化学方法第11-12页
        1.2.3 细胞融合法第12页
        1.2.4 胚乳培养法第12-13页
    1.3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处理方法第13-14页
        1.3.1 浸渍法第13页
        1.3.2 涂抹法第13-14页
        1.3.3 滴液法第14页
        1.3.4 注射法第14页
    1.4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1.4.1 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第14页
        1.4.2 渗透剂二甲基亚砜(DMSO)第14-15页
        1.4.3 温度第15页
        1.4.4 处理材料的生长状态第15页
    1.5 秋水仙素在牧草多倍体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第15-16页
    1.6 牧草体细胞倍性鉴定方法第16-19页
        1.6.1 形态学鉴定第16页
        1.6.2 细胞学鉴定第16-17页
        1.6.3 染色体鉴定第17页
        1.6.4 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第17-18页
        1.6.5 流式细胞仪鉴定第18页
        1.6.6 杂交鉴定第18页
        1.6.7 分子标记鉴定第18-19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0页
        1.8.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8.2 研究技术路线第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5页
        2.2.1 浸滴法处理幼苗茎尖生长点第20-21页
        2.2.2 浸种法第21-22页
        2.2.3 植株形态学观察第22页
        2.2.4 叶片气孔及花粉粒形态观察第22-23页
        2.2.5 主要光合指标及SPAD值的测定第23页
        2.2.6 细胞染色体观察第23页
        2.2.7 ISSR分子标记第23-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51页
    3.1 秋水仙素处理直立型扁蓿豆幼苗茎尖生长点后的生长表现第25-27页
        3.1.1 不同处理对幼苗成活率的影响第25-26页
        3.1.2 不同处理对直立型扁蓿豆植株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第26-27页
    3.2 秋水仙素处理吸胀和发芽种子后的成活率比较第27-28页
        3.2.1 各因素对植株成活率的影响第27-28页
    3.3 变异株的初步筛选第28-32页
        3.3.1 浸滴法诱变苗气孔参数的变化第28-30页
        3.3.2 浸种法诱变苗气孔参数的变化第30-32页
    3.4 变异株的形态特征第32-35页
    3.5 变异株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第35-36页
    3.6 变异株株高、干草重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比较第36-39页
        3.6.1 秋水仙素浸滴法获得的变异株第36-37页
        3.6.2 秋水仙素浸种法获得的变异株第37-39页
    3.7 直立型扁積豆变异株光合作用的变化第39-40页
        3.7.1 秋水仙素浸滴法所得变异株光合作用的比较分析第39页
        3.7.2 秋水仙素浸种法所得变异株光合作用的比较分析第39-40页
    3.8 变异株花粉粒形态比较第40-42页
    3.9 变异株ISSR图谱分析第42-51页
        3.9.1 DNA质量分析第42页
        3.9.2 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第42-43页
        3.9.3 多态性位点第43-46页
        3.9.4 遗传相似性分析第46-48页
        3.9.5 基于ISSR扩增结果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第48-49页
        3.9.6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9-51页
4 讨论第51-53页
    4.1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方法的比较第51页
    4.2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的探讨第51-52页
    4.3 分子标记应用于多倍体选育的可行性分析第52-53页
5 结论第53页
6 研究展望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水浸液对大豆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
下一篇:利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生产高山红景天活性物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