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 | 第11页 |
1.2 向日葵菌核病的症状特点 | 第11-12页 |
1.3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菌 | 第12-13页 |
1.3.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1.3.2 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循环 | 第12-13页 |
1.3.3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 第13页 |
1.4 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13-15页 |
1.4.1 结构抗性 | 第13-14页 |
1.4.2 生理生化抗性 | 第14-15页 |
1.5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1.6 向日葵抗菌核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2 向日葵核盘菌最佳接种条件的研究 | 第17-24页 |
2.1 核盘菌菌饼打取不同位置的致病力比较 | 第17-22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2.2 核盘菌不同系代次数致病力的比较 | 第22-23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2.3 讨论 | 第23-24页 |
3 冬季灌水对土壤中向日葵菌核活力及其致病力的影响 | 第24-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供试菌株和向日葵品种 | 第24页 |
3.1.2 方法 | 第24-25页 |
3.2 结果 | 第25-29页 |
3.3 讨论 | 第29-30页 |
4 田间条件下不同向日葵品种的抗(耐)菌核病鉴定 | 第30-3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4.1.1 供试向日葵品种 | 第30-31页 |
4.1.2 小区设计 | 第31-32页 |
4.1.3 田间调查 | 第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4.2.1 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内蒙古五原试验点的抗性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4.2.2 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宁夏固原试验点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 | 第33-35页 |
4.2.3 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内蒙古赤峰试验点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 | 第35-37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37页 |
5 向日葵抗菌核病机制的研究 | 第37-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5.1.1 供试品种 | 第37页 |
5.1.2 供试菌株 | 第37-38页 |
5.1.3 化学试剂与酶 | 第38页 |
5.1.4 PCR 引物 | 第38页 |
5.1.5 试验方法 | 第38-43页 |
5.2 结果 | 第43-57页 |
5.2.0 用于抗性机制研究的抗感向日葵品种的筛选 | 第43-44页 |
5.2.1 向日葵抗感品种接种后胼胝质的沉积 | 第44-45页 |
5.2.2 向日葵抗感品种接种后坏死细胞数量的检测 | 第45-47页 |
5.2.3 向日葵抗感品种接种后H_20_2积累水平的变化 | 第47-48页 |
5.2.4 向日葵抗感品种接种后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 | 第48-52页 |
5.2.5 向日葵抗感品种接种后抗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52-56页 |
5.2.6 抗感品种接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56-57页 |
5.3 讨论 | 第57-59页 |
6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