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20页 |
背景 | 第21-23页 |
第一部分 Tenascin-C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 | 第23-43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1. 对象 | 第23-25页 |
1.1 入选标准 | 第23-24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1.3 资料收集及标本留取 | 第24-25页 |
2. 方法 | 第25-27页 |
2.1 主要生化指标测定 | 第25-26页 |
2.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靶血管 | 第26页 |
2.3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功能 | 第26页 |
2.4 随访 | 第26-27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27页 |
(二)结果 | 第27-36页 |
1. 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情况 | 第27-29页 |
2. STEMI患者血清Tenascin-C水平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3. STEMI患者血清Tenascin-C水平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4. Tenascin-C水平与STEMI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31-36页 |
4.1 12 个月随访结果 | 第31页 |
4.2 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临床因素比较 | 第31-33页 |
4.3 血清Tenascin-C水平预测MACE的ROC曲线分析 | 第33-34页 |
4.4 不同血清Tenascin-C水平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 | 第34-36页 |
4.5 影响MACE发生的临床因素 | 第36页 |
(三)讨论 | 第36-42页 |
(四)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二部分 Tenascin-C在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 第43-79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43-52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3-4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1.2 实验细胞 | 第4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52页 |
2.1 C57BL/6 小鼠BMMSC的分离、培养及传代 | 第44页 |
2.2 C57BL/6 小鼠BMMSC鉴定 | 第44页 |
2.3 AMI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44-49页 |
2.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44-45页 |
2.3.2 麻醉与固定 | 第45页 |
2.3.3 备皮 | 第45-46页 |
2.3.4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 第46页 |
2.3.5 手术方法 | 第46-47页 |
2.3.6 经胸超声评价左室功能 | 第47-48页 |
2.3.7 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48-49页 |
2.3.8 应用Image-Pro plus测量并计算梗死心肌面积 | 第49页 |
2.4 Tenascin-C在AMI小 鼠BMMSC移 植治疗中的作用 | 第49-51页 |
2.4.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49页 |
2.4.2 尾静脉注射 | 第49-50页 |
2.4.3 经胸超声评价左室功能 | 第50页 |
2.4.4 应用Image-Pro plus测量并计算梗死心肌面积 | 第50-51页 |
2.5 Tenascin-C对细胞因子及BMMSC归巢的作用 | 第51-52页 |
2.5.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1页 |
2.5.2 血液及组织标本采集 | 第51页 |
2.5.3 ELISA法检测TNF-α、TGF-β、IL-6 和IL-12 水平 | 第51-52页 |
2.5.4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归巢 | 第52页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第52页 |
(二)结果 | 第52-72页 |
1. BMMSC鉴定 | 第52-53页 |
2. AMI小鼠模型制作 | 第53-61页 |
2.1 小鼠存活情况 | 第53页 |
2.2 动物模型左室功能 | 第53-58页 |
2.3 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58-61页 |
2.3.1 心脏大体标本观察 | 第58-59页 |
2.3.2 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 | 第59-60页 |
2.3.3 梗死心肌面积计算 | 第60-61页 |
3. Tenascin-C在BMMSC移 植治疗AMI小 鼠中的作用 | 第61-68页 |
3.1 术后1周各组小鼠超声检测结果比较 | 第61-64页 |
3.2 术后4周各组小鼠超声检测结果比较 | 第64-67页 |
3.3 梗死心肌面积比较 | 第67-68页 |
4. 术后2周各组小鼠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 第68-71页 |
5. 术后2周各组小鼠细胞归巢情况 | 第71-72页 |
(三)讨论 | 第72-78页 |
(四)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100页 |
综述 | 第100-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缩略词表 | 第12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