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乐眠胶囊治疗肝郁阴虚型不寐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17页 |
1 祖国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 第11-14页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1页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1.3 中医治疗 | 第12-14页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4-17页 |
2.1 对本病分类的认识 | 第14页 |
2.2 发病率 | 第14页 |
2.3 对本病发病机制及病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2.4 对本病的治疗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4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第17-18页 |
1.4 方法 | 第18-19页 |
2 结果 | 第19-24页 |
2.1 —般资料 | 第19-20页 |
2.2 匹兹堡因子比较 | 第20页 |
2.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2.4 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第21-22页 |
2.5 嗜睡量表的比较 | 第22-23页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4-27页 |
1 立论依据 | 第24页 |
2 方药分析 | 第24页 |
2.1 药物组成 | 第24页 |
2.2 方义解析 | 第24页 |
3 本方中相关药物的药理研究 | 第24-26页 |
4 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 第26页 |
4.1 疗效分析 | 第26页 |
4.2 机理探讨 | 第26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附录 | 第30-3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